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55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钟瑛 《语文知识》2003,(7):16-17
区分近义词,可以准确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技巧。试以《扁鹊见蔡桓公》为例。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第二次见蔡桓公时,则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疾”和“病”是近义词,但“疾”指较轻的病,所以第一次称“疾”,第二次才称“病”,用词非常精确,不能仅仅看成是为了  相似文献   
83.
杜文星 《学语文》2003,(4):48-4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六单元里附有一篇知识短文《常见文青句式》(以下简称《句式》)。此文不长,但错误不少,笔者对此试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84.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85.
“之、乎、者、也”是四个常见且常用的文言虚词。若把这四个虚词连成“之乎者也”,这就组成了一个新词。但这个词的意义又绝非四个虚词词义的简单的相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之乎者也”作为一个词使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白话小说,戏剧中用的较多。它的含义有多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下面就列项加以说明。第一,由于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食而不化,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所以“之平者也”就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及半文半白的词语或文章,也指代迂  相似文献   
86.
87.
本文通过对《聊斋》和唐传奇的比较,探讨了《聊斋》如何在利用文言创作的同时,不但引诗词人小说,而且把诗歌的内在艺术素质带进了小说创作,使《聊斋》语言呈现出一种诗意化特征,从而在借鉴唐传奇的同时,实现了对它的超越。这是文言小说艺术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8.
何祥义 《学语文》2006,(5):41-41
“浑言”和“析言”是解释文言词语同义词词义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辨析该类词语的重要手段。浑言,即所谓概其略同,解释同义词词义间的一致;反之,同中求异,辨析同义词词义间的细微差异,则是析言。  相似文献   
89.
吴明 《学语文》2008,(4):29-32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在词义的解释上已比往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国卷姑且不论。即以历史较短的分省命题而言,词义解释题在被解释语与解释语两者之间词义的同一性、词性的同一性、对等关系的同一性、搭配关系的同一性以及感情色彩的同一性上确实下了不少工夫,  相似文献   
90.
魏春红 《考试周刊》2009,(50):63-63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