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4597篇
科学研究   232篇
各国文化   39篇
体育   283篇
综合类   96篇
文化理论   41篇
信息传播   6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524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443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01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61.
联系宋代特殊的时代环境,我们发现禅宗给杨万里“诚斋体”带来了超然无碍的禅意情趣。杨万里通过对禅的体证,将禅宗随缘放旷的情怀引入了其诗歌的创作,化解了时代给诗人带来的价值困惑和精神危机。“诚斋体”的禅趣具体表现为空明的人生境界、随缘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审美情味。  相似文献   
162.
163.
让学生感受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而高兴,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有厌恶感。  相似文献   
164.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5.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第六册、第七册、第八册中有几道思考题的答案有误,现摘录如下与各位同行商榷。1.第六册数学教科书P21思考题()个长方形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9页答案:“先数小长方形有4个,由两个图形组成的长方形有3个,图中左面的部分是  相似文献   
166.
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试用修订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共有五篇课,即《人有两件宝》《乌鸦喝水》《小猴子下山》《司马光》《六个孩子七个坑》。其中《人有两件宝》和《六个孩子七个坑》是新选的课。这个单元还有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即“错在哪里”。下面就这一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7.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文人高频率、集中的以“斋”为号是元代独有的现象,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道教对元代文人生存状态的的影响,二是异族统治下元代文人独特的士人心态,包括对老庄思想的崇尚及共同的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68.
"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和“七夕节”的主要发祥地是汉水流域的襄阳、南阳,其母体为“郑交甫会汉水女神”和“穿天节”。  相似文献   
169.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0.
最近和老师们一起共同研究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是“薄纸与高山”(京版第七册),经过两次讲课与专家的研讨,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