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2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确定<伐檀>题旨有三个环节开篇"河水清"的比兴意义;篇中"胡"字的用法;篇尾"彼君子"是否反语.三个环节彼此连贯,缺一不可,以构成 <伐檀>题旨赞美失位在野的君子清廉贤明,躬耕自食,教化地方.反刺在位者尸位素餐,无功受禄.  相似文献   
32.
千古名篇<诗经·魏风·伐檀>之主题,传统的说法一直以为是伐木工人讽刺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诗.迄今为止,此说仍有很大影响.近来又有人认为它是一首"慕恋的情歌".本文在对<伐檀>作者身份的确立、伐木工人造车及劳动之情景的考察、本诗词句的疏解、伐木场景及自然环境的描写对全诗作用的认识、诗歌层次结构与感情脉络的把握,以及周代社会手工业生产情况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伐檀>是对自食其力不素餐之君子的赞歌.  相似文献   
33.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34.
郝振宇 《今传媒》2007,(6):53-54
第二届东西部经贸洽谈会上,我认识了从广东来西部投资的信隆公司和它的合作伙伴--西部某县领导.原来该县从上古时代就开始"坎坎伐檀"不已,致使昔日水草丰茂的原野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投巨资在该县建起方圆10公里的人工草场,几经飞播和草场工人近30年的辛勤劳作,使这里林草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还被列为全国北方十大草场.  相似文献   
35.
《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无论在文字的训诂上还是在旨意的阐发上,古今专家学者均对它作过深入透辟的研究,得出了不容易移的结论。然而本人以为,《伐檀》各章的“变文”不单纯是出于声律的考虑,表情的需要,更主要的还是达意之要求。其旨意不是“刺”而是在于“美”,即对当时从事“显业”的轮人的羡慕。  相似文献   
36.
众所周知,《伐檀》是…首愤怒抨击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刺”诗,它的批判意义已经成为共识,不容质疑。然而在备课时翻阅资料,发现了汉儒董仲舒依据自己的“诗无达诂”之说对其做的另一翻“个性化”解读,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歌颂统治阶级的“君子”“先其事,后其食”,是不会尸位素餐的。  相似文献   
37.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特”字历来有多种解释 ,但都不太合理。从音训、方言、史料、气候和文意五方面综合研究 ,“特”字当指“獭” ,并泛指水产动物  相似文献   
38.
二千年来,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纷纷无定解。特别是《伐檀》一篇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此诗的解释大多偏离了其真正的主题,而此诗的基本主题是劳动者歌谣,它是一首赞美心中情人的爱情诗。并不是如汉代治经者及后代学者所说的怨刺诗,也没有什么社会批判倾向,仍然是《诗经》基本主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奴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39.
颜京文 《生活教育》2014,(8):98+7-98,7
正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课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的策划工作。备课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之分。前者是教同一科目的教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介绍本学科的新的信息和知识。后者是个人的钻研。集体备课必须建立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抓课前备课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40.
《伐檀》的内容具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诗歌本身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它看成是一首希望通过勤奋劳动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并肯定“君子”确有过人之处的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