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4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白阳 《收藏》2001,(10):47-48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负有才气,10余岁即能熟读并抄写《五经》诸子及史书。38岁登进士,官授翰林院编修。跻身仕宦之列的张瑞图,时运极佳,直到58岁晋升为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相似文献   
12.
马起来 《收藏界》2012,(10):92-96
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合诗楷书行书》扇金笺本明代书法,以小楷和行草书成就最大,其中文徵明、祝允明是最具代表性的书家之一。此件三首合诗书扇中第一首为文徵明小楷,落款"长洲文徵明",并钤印。长洲,古为吴县,即今苏州市。文徵明(1470-1559年)是明代吴门派著名书画家,他一生治学严谨,文学修养较高,其书法  相似文献   
13.
石涛"一画"论思想根本的"一画"对万物的观照和形象气韵的表现,与草书通过气动流美的点画线条表现万物的生命精神之气韵是一致的。草书以"一画"之法类自然万物情性,可以获得生动之书法气韵和主体精神气象的表现。运用"一画"之法可以促进主体高度自由的草书创作,使草书有通达天地、汇聚人文的意境美感。  相似文献   
14.
北宋张载曾有一段关于草书的论述,后被郭沫若、沙孟海及诸多著作者误认为南宋张栻所言.本文从编辑学的角度考察造成这种以讹传讹的原因,并从编辑实践意义上概括在引文运用上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为图方便,写字一般都是使用行书体来书写。所谓行书,其行字本义,为流动、不固定之意。用在字体上,则指笔画流动连绵之势。有言曰:正如立,行如走,  相似文献   
16.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形式,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唐代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行书。它是楷书的小变,是在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行书分为两种,近楷意的称为行楷,行中央草的称为行草。行楷较规整近于楷书,行草较流动近于草书,是人们广为喜爱且有广泛使用价  相似文献   
17.
3、《丧乱·二谢·得示帖》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59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帖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  相似文献   
18.
(二)落笔方向与收笔笔位藏锋与露锋各有所长,但用笔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主圭角,则体不精神。露锋笔法则多用于行草书,能使笔画舒展飘逸,神采飞扬。  相似文献   
19.
隶变(二)     
伴随着古隶楷化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古隶进一步草化的过程,由偏旁部首及诸笔画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笔画的进一步整合、减省或隐含;由左右、上下结构诸部件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主要保存单字的外围笔画而整合、减省内部笔画,或突出各部件的主要笔画而隐含其细节笔画,或强化具有较高辨识度的部件、笔画而模糊甚至省略其他部分。而毛笔的改良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变化,使人们能够迅速掌握这种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了书体的演化。  相似文献   
20.
张艳  王旺山 《今传媒》2016,(8):149-151
本文从“文化现象”角度切入,对新时期以来新体诗歌发展史的梳理,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新体诗歌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现场,没有离开过时代。同时,还大胆地提出了新体诗歌史,就是由若干“文化现象”积淀而构成的,新诗的标准是与时代同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