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10篇
  免费   31篇
教育   21013篇
科学研究   465篇
各国文化   302篇
体育   265篇
综合类   723篇
文化理论   116篇
信息传播   1857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09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587篇
  2014年   1386篇
  2013年   1283篇
  2012年   1579篇
  2011年   2274篇
  2010年   1974篇
  2009年   1770篇
  2008年   2200篇
  2007年   1292篇
  2006年   1324篇
  2005年   1218篇
  2004年   1308篇
  2003年   1149篇
  2002年   1072篇
  2001年   969篇
  2000年   668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贾平凹小说创作表现出浓厚的寻找意味.20世纪80年代初的精神迷惘是其寻找的基础.90年代的都市和乡村题材小说则体现出对城乡文明的双向审视、抉择与否定.他承认都市文明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但都市本身的种种弊病又使他不能不对其予以排斥;他看到了乡村文明的岌岌可危,却又本能地系心于乡土.矛盾、困惑是这一时期的主色调.本世纪初的《秦腔》宣告了乡土家园的失去,寻找也因此而告一段落.这漫长的寻找历程,显现着他的精神求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872.
纵观当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对农村女性的书写经历了从“女神”到“性妖”的嬗变过程,从中透视出当代社会历史思潮演变的轨迹以及女性自我觉醒后的再度失落。  相似文献   
873.
东西爱把其小说的环境设置在乡村之间,以乡土为背景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正是作者扎根于故乡土壤获得的精神凝固,是作者对乡土情感的洇散。这种凝固和洇散,能把小说中的虚幻世界构建成一个真实的世界,成为小说中物质背景与精神背景的粘合济,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74.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75.
袁璐 《考试周刊》2023,(43):47-50
近三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小说命题呈现出“去套路化”“去标签化”“去浅表化”的特点,模式化训练已经满足不了小说阅读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2020年中考小说阅读的复习备考应回归小说本位,以走进人物心灵的方式引导进行阅读,真正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力。  相似文献   
876.
《五柳先生传》历来被视作反映陶渊明个人生活与思想的代表作,具有“实录”性质。然而,传主信息的模糊性、行为的传奇性却表明此文并非陶渊明个人生活的如实记录。实际上,汉代以来兴起的史书“杂传”为其提供了基本的文体要素,此文人物的类型化、内容的虚构性、精神的娱乐性与思想的寄托性表明其并非典型的“杂传”,而是在“杂传”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小说因素或小说性质—兼具典型性、叙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是作为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单篇小说唐传奇的“前身”。陶渊明并非生活在社会主流之外,《五柳先生传》显示了陶渊明复杂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杰出的文学创造力,反映出其与社会主流文化的深刻互动。  相似文献   
877.
初中语文中的小说选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从美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环境和内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掌握分析作品艺术美感的方法。文章以《孔乙己》《变色龙》为例,从美学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情节构建和环境描写的讽刺艺术,提出文本阅读知意象、创设情境定主题、情节剖析激情趣、开阔视野升境界的审美教学策略。通过探析小说蕴含的讽刺艺术,助力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获得讽刺艺术的审美体验。文章旨在为小说审美教学提供参考,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小说蕴含的艺术美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78.
高升 《黑河学院学报》2023,(4):127-128+143
马原的先锋叙事实验展现了小说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本质,以小说的叙事实验揭示了文学创作在文本内容之外兼有的形式意义,与其他先锋作家共同引导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转型,使新的美学范式与审美价值开始崛起。马原作品错综复杂的叙事时间、嵌套并置的叙事结构和不确定性的意义建构的文学创作手法,反映了马原小说的创作艺术方向及其文艺理念。  相似文献   
879.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冯梦龙编辑时加入“京娘自杀”伦理结,体现晚明尊情与风教共存的风气。故事流变实反应故事来源中历史与民间伦理的对立,文学与历史的显影、阴阳二重性与因果伦理的断裂。冯梦龙提出的“情教”作为小说创作的典型策略之一,试图将因果报应这一普遍道德伦理结构与“情”结合,填充文本空隙,使之向传统历史叙事话语靠拢,又制造了新的伦理矛盾与冲突。这启示我们应以伦理学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故事流变与文史互证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80.
战玉冰 《东吴学术》2023,(5):128-134
侦探小说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之下,是技术与思想双重转型过程中的文学产物,侦探形象的出现反映出人类主体性的昂扬与自信。而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在另一个技术转型(同时也可能是思想转型)的当口,侦探小说文类发展的“式微”,一方面表现为其类型化、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更容易被人工智能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作为理性主体自信心的丧失。与侦探小说类型发展及人类理性精神高涨与失落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一种“认知神秘性”的转移,其在类型文学形式层面上,表征为从哥特小说到侦探小说,再到科幻小说的转型与“迭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侦探小说类型的终结,相反,这可能是类型发展实现跃迁的新的历史机遇,曾经从古典侦探小说到“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文学史发展路径或许可以作为一种镜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