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445篇
科学研究   52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6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81.
优化“金融生态”,必须以加强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经营水平为基础,充分依靠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基础条件(制度安排)。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从三个层次对优化金融生态理论进行了综述: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进行金融生态内涵解读;从信用稀缺现象分析金融生态失衡症结;从制度变迁方式阐释金融生态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82.
1976年以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历史为主线,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通过对1976年至今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考察,详细分析了“合法性”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剖析了“法令”、“规范”和“文化认知”三个制度性因素在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总结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83.
目前,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缓慢,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民族地区在制度供给、制度变迁方式和制度的利用效率上存在巨大差距。西部民族地区在这种差异背景下必须努力寻求制度突破,打破制度"锁定"。  相似文献   
584.
文章用时间序列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与当时的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经济制度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585.
以观念与制度变迁的关系为主线,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观点,阐述了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原理,剖析了职业教育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探讨了职业教育观念在职业教育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6.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交流基础与对话空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制度主义的复数性质产生出了新制度主义各变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问题。在规范层面上,新制度主义者们对其内部的三种分析途径的交流和对话潜力是否存在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证层面上,新制度主义的三种分析途径之间的交叠现象已经广泛地存在。这种现象模糊了原有的分类标准,要求新制度主义必须重新思考新的交流基础和对话空间。要实现这一新的目标,新制度主义必须设置一项新的研究议程,将被他们所忽视的比较制度学派纳入自己的对话空间之中,以构建出更具解释力和适应性的新制度主义。  相似文献   
587.
本文批判性地总结了197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社会学界兴起的新制度学派的发展轨迹,新制度学派提出三个基本的理论命题:(1)现代教育是伴随世俗个人主义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实体,本质上是一种制度神话和理性仪式;(2)教育组织是松散联接的系统;(3)现代教育的效果主要是对人和知识进行合法化分类。在对经典社会学家韦伯和涂尔干的继承上,新制度学派与美国当时盛行的结构功能理论和冲突论有明显的差异,认为现代教育不是维持地方国家或者特殊阶层需要的地域性事业,而是超越民族-国家和特殊群体利益的世界性制度。新制度学派对教育社会学的贡献,不只是对教育组织和教育效果的深度理论分析,而且其对教育扩张和课程内容的经验研究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传统,在问题意识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借鉴新制度理论时,必须坚持中国经验本位,避免简单地套用和比附新制度理论,应解释和揭示中国教育经验内隐的深层机制,以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新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588.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事项范畴小、频次低、决策控制程度弱。复杂的制度环境、人对制度要素的差异化认知及对制度的能动作用、外部环境对制度刚性的形塑等,都影响着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制度环境的诸多冲突导致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要促进学术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回归高校的学术本位,促进形成共同治理的“共享的观念”,细化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相关制度条款并强化监督,重构具体制度,统整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并完善决策执行的组织体系,发挥领导者等个体对制度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589.
唐柳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6):96-104
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重要任务。放眼国际,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创建之初就迅猛发展,并逐渐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回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发现举办应用科学大学并不是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举措,也并非当时最被看好的举措。其成功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并经历了改革酝酿期、博弈运行期、规范发展期以及战略调整期。未被期待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能在制度博弈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以制度改革积极回应社会诉求、以错位发展将特色转化为优势、以规模速增自成体系、拥有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90.
借鉴新制度主义理论,本文对美国大学教师评聘的“共识性”标准及其评价实践中的标准分化现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专业协会通过制定和传播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学术理念和规则,促进了机构的规范性趋同。经费紧缩、问责强化以及大学排名的兴起使得研究导向的评价标准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发了机构的模仿性趋同。与此同时,历史传统、办学使命和发展目标的差异使得不同类型的大学通过对评价标准进行优先排序以及对具体指标进行差异化赋权,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评价标准体系。趋同与分化,构成美国大学教师评聘标准的“一体两面”。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我国在深化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改革的进程中,应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人事自主权,鼓励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结合实际校情与本校特色,制定更加多元化与精细化的教师评聘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