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新竹科学园"是台湾经济奇迹的一个缩影.在简要分析"新竹科学园"成功的原因之后,详细介绍了"新竹科学园"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包括水电短缺、环境污染、代工困境及与地方发展的冲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大陆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庄浪三中自创建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成为庄浪教育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3.
台海两岸清华大学的存在是一个分裂国家存在的有趣现象。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联系台海两岸大学发展的国际与国内环境,对两岸清华的发展状况与院系设置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清华发展更多地受到国际与国内政治波动的影响;(2)北京清华的学科建设程序是工科→理科→管理→科(人社会科学),较多重视实用学科;新竹清华的总体建设程序是工科→理科→科→管理,更多重视基础性学科。(3)新竹清华较早实行学院制及综合性学科布局;北京清华在院系设置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据此,本研究提出了改进的相关思路与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观察世界各地高新开发区的历史与现状,选取日本筑波科学城与台湾新竹科学园,从设立背景目的、管理模式、技术来源三个方面阐述了两者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以及建设经验。通过比较筑波科学城和新竹科学园将对现在韵开发区建设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台湾历经不同统治之政经、社会、文化之变革,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每一时期之政治与文化冲击,时代社会变迁之结果,形成一次次地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自农业经济迈向工商业经济,由传统工业转型为高科技工业,从传统商业型态过渡为服务、知识经济商业型态,件件均可说明台湾近两百年来之社会转型轨迹。台湾客家处在如此巨大转型之社会变革下,从垦拓开始即移入屯垦,换言之,在台湾社会变迁现代化过程中,客家人一直是其中的一个要角,缺乏客家人之历史书写,是一部残缺不全之台湾史;而新竹湖口客家庄之变迁,更充分反映出台湾迈向现代工业社会之变迁轨迹与发展样貌。  相似文献   
16.
韩诗以雄奇险鸷著称于世,但在他生命的晚年,却多平易之作,呈现出清新自然的另一种风貌。写于穆宗长庆二年(822)描绘早春雨中小草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见卷首)就是代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其政策的拟定有助于国家或地区整体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加速技术创新的扩散。本研究介绍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竹科)、中部科学园区(中科)、南部科学园区(南科)之发展历程、规模、特色、关键成功因素与完整支持系统及未来的发展。最后比较三个科技园区之间差异,并提出对台湾科技园区产业集群的实务建议。  相似文献   
19.
1980年12月,台湾在台北市西南的新竹县设立了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已蜚声岛外,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新科技园区行列,有台湾"硅谷"之称.最近,美国Site Selection杂志评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全球十大发展最快园区中的第一名.目前,新竹的总面积为480公顷,还有进一步开发100公顷的计划.共有高新科技企业272家,80%是台湾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455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园区劳动生产率是整个台湾制造业的2.7倍,人均获利能力是整个制造业的3倍以上.新竹有十几种科技产品销售量居世界第一,电脑硬件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地,仅次于日美.  相似文献   
20.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成功要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工业园(Hsinchu Science Park)成立于1980年12月,是当今世界科学园的一个成功典范。本文在阐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创建背景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及研究机构、园区人才管理等角度分析了其中的成功要素,以期对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因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