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47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1950年代几次新诗形式大讨论的背景之下,卞之琳于1953年中国作协组织的讨论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他的新诗格律理论,后以《哼唱型节奏(吟调)和说话型节奏(诵调)》为题发表于《作家通讯》.尽管卞之琳的新诗理论直至1980年代才渐臻成熟,但此次发言已然搭建起卞之琳新诗格律理论的主要框架.他以"顿"为核心,区分了新格律诗的两种...  相似文献   
112.
新诗声音是一个包括了新诗音乐性,不完全等同于新诗音乐性问题的概念。传统诗歌的歌性特征在新诗变革中发生了现代性转变。新诗倡导的文言合一、诗文合一,就是主张用说话的声音,按照自然的音节,用白话口语写自由的诗,替代适合歌吟的文言格律诗。现代诗歌的声音,强调语言与意义融合,是一种蕴含于思想之中的声音,把传统诗歌形式化的声音变为自由活泼的有生命的声音。诗歌的声音感受既是一种身体的感官活动,也是一种由意识参与的综合感官审美体验。诗歌声音的感官功能首先是诗歌语言的声韵作用,这种声韵包括文字的语音、语气、语调、词汇组合、语义结构等方面的声韵因素;其次,常常通过视觉作用转化为听官的感觉,作用于心官的体验,在现代诗歌中大量通过意象的象征化表现,呈现为一种混沌的虚实相生的混响。现代节奏是新诗声音的核心元素,一种在变化中有一定规律重复的开放性多元化节奏,是构成现代诗歌声音最重要的美学机制。现代节奏多元化形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然的音节节奏、变化统一的对称节奏、分行建构的视觉节奏。现代诗歌变化的多样性节奏,从时间意义上让诗歌的声音与意义获得或停延、或呼应、或回响等表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3.
新诗教育的话题得到过广泛讨论,从教材篇目的争议、教学方式方法的探讨,到教育观念的确定、教育功能与价值的总结,人们对于何为新诗教育、如何进行新诗教育莫衷一是。新诗教育的困境,除了“应试”指令压抑甚至排挤课堂教学中的新诗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面对新诗教学有“畏难”情绪之外,更在于教学目标、手段的普遍性与新诗文体的独异性,教育教学过程的稳定性与新诗的不断生成、变化之间的龃龉。有必要从新诗与教育双向互动的角度看待新诗教育的功用,近些年研究性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成果、新诗学者参与教材和读本的编写、诗歌刊物对新诗教育的介入等,显示了新诗教育的更多可能性。实际上,可以区分出两种功能和形态的新诗教育:一种是纳入程式化的学校教育机制、与其他文类教育无差别的新诗教育,一种是个性化的、“非应试”的新诗教育。后者的意义是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而读诗和写诗是其中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4.
新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有其特定的文体特征和审美路径,以此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新诗写作入门训练,意义重大。具体实施策略:开展“命名”游戏,激发新诗写作兴趣;自由组合词语,提升想象能力;练习补缀诗段,培养个性风格,进而为学生的新诗写作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5.
《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两本教材中给出的注释基本相同,都将上下两句分开释义。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相关论著,此处应是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内容互相包含,词义相连,不宜分开释义。  相似文献   
116.
诗歌要富有“诗意”,首先,要做到音与义的对应,而模糊体验是将音乐与诗相通的桥梁;其次,在语言运用上,要“陌生化”,给读者以新鲜感;再者,在审美意象的使用上,采用通感、荒诞、黑色幽默等表现形式,使读者产生特殊之感。好的诗歌,有的是一个整体,只有读完全诗,才能从中领会出其题旨,而有的常常留有许多空白,调动读者去想像。在诗歌创作中,应用“互文性”技巧,在诗中隐含前人的诗句与意念,往往会使诗歌产生出人意料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7.
艾珺 《文化学刊》2014,(5):185-187
<正>明代有林霔的篆刻,清代有伊秉绶的隶书书法,其集句联语"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语自何来,何意?且试做两点解读。"多古意"与"赋新诗":继承与创新常常见于明清集句楹联的"从来多古意"与"可以赋新诗",分别出自杜甫的两首诗。"从来多古意",语出杜子美15岁时去探望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所作五律《登兖州城楼》,也是今存杜甫最早的一首诗作。诗云:"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千年之后,有评曰,"此等诗在集  相似文献   
118.
王立新 《中国出版》2022,(19):39-42
当下文化消费领域的“古风国潮”热,以其浓郁的中国符号元素、风格形式,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引发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各头部视频平台争相打造的内容和营销话题。文章认为,当下“古风国潮”短视频文本所呈现出极具辨识度的两大审美取向:唯美的“古风”形式与“土味十足”的乡土书写,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一种现代性的审美隐喻,其意义生产机制则表明地方经验下的全球化,已建立于更为具体的情感关系与更为灵活的伦理选择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9.
洪迪诗歌为百年中国新诗奉献了一片并不显赫却独一无二的诗美天地。其风格深沉而幽微,兼具强烈的现实感与深刻的历史意识、宏大叙事的铺陈与玄妙的诗思运行。就其诗思的开阔、深沉与超越等特质来说,洪迪足可厕身思想勇士与智者的行列。洪迪更非"枝叶诗人"而是"根部诗人"。在诗美建构中追求一种大美,天问式的究诘,亦不乏在溪流边与空明中极难追捕的感觉与思絮之片段,常常漫步于吉词的爆破与深默的边缘,致力于诗歌的"大用"而非雕虫末技,构建圆融的诗美创造主体,而渐臻于完美的境地。洪迪的诗歌实践、诗学观念和人格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0.
束舒娅 《学语文》2010,(6):37-37
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6卷4号发表了鲁迅先生的《他》(见卷首)。这是一首尤具现代性品格的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