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55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0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51.
252.
《浙江潮》是20世纪初年闪烁着爱国主义光焰的革命刊物。它鼓吹反帝,坚持民族主义;主张反清,向往民主立究;又大胆提出向西方学习,把爱国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对于推动当时革命思潮的高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3.
20世纪对新诗格律问题的探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为坚持自由诗理论,即不要格律;一为试图通过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发现古今共同的规律,建立古今通用的理论;另外就是直接照搬西方诗歌的格律理论。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根本差别,即双音节与单音节的差别,最终促使现代汉语取代了古代汉语,新诗取代了古诗,使新诗固定的格律最终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254.
这里的“新诗”概念指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按文学史的粗线条划分,中国现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19年-1949年,中国当代诗歌的时间段指1949年至今,以下几点是我教学之余的思考所得,谈得不好,望同行批评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55.
以“五四”白话新诗为肇始发展而来的现代诗歌创作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诗歌的“散文美”,至艾青达到理论和创作的一个高峰。本文拟对现代诗歌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略加杭理,揭示出:诗歌的“散文美”的追求在诗歌发展成熟的进程中往往扮演看“拯救者”的角色;诗歌的“散文美”是一种无关诗人派系,无关诗歌“主义”的具有独特地力的风格,是一种超越时空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诗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56.
俞平伯作为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在“虚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劳绩。他的新诗集《冬夜》是中国现代文学新诗史上,继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之后的第三部个人专集。本文在简述了《冬夜》的思想内容后,着重分析了《冬夜》中的情真意婉的意境、清新淡远的画面和和谐悦耳的声律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57.
清朝咸、同时期,贵州爆发各族人民大起义。贵阳作为贵州的省会,一直是各路义军围攻的重点地区。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贵阳周边民众纷纷利用地理优势,在山顶和洞穴修建营盘和躲匪洞,以求自保。现今花溪地区境内仍然遗存有大量营盘,这一历史产物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认识尚不深入。花溪湖潮同治四年的《泰平洞碑》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对《泰平洞碑》的考证,可以加深对营盘的认识,更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侧面了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258.
自唐以降,在手帕这一方微小的天地中,上演了一幕幕情挚意浓的故事,而传颂至今者亦不胜枚举。元稹《莺莺传》中,罗帕传情愫;秦观《望海潮》中,香帕寄相思;明传奇《蕉帕记》中,帕巾为诱饵;明武宗眼前婀娜的李凤姐手中,丝帕更平添几许风韵、几多情致……  相似文献   
259.
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现代爱国三诗人由于各自的出身、教养、生活经历不同,性情、气质、禀赋各异,因而在为祖国、民族和人民而奋斗中显示了很不相同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表现自己深 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和特点,如郭沫若是革命创造型,闻一多是化建设型,艾青是人民解放型。  相似文献   
260.
新诗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从时代潮流和新的生活中汲取活力,同时又要接通和保持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血脉联系,优化诗体结构,在革新旧体诗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武。如何从艺术内涵的融会贯通上找出使古典诗词艺术转化为现代诗歌艺术的内在逻辑,确是中国新诗形武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本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的美学特征出发,围绕构成诗歌的“中国味”的主要因素——汉语诗歌的“象”、“韵”、“境”三个基本方面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