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45篇
科学研究   36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20篇
信息传播   10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992.
灵隐寺 (唐)宋之问 鹫岭郁客晓,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相似文献   
993.
潮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优秀商帮文化.在地方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潮商文化,有利于拓宽潮商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培养"职业精英"提供文化支撑.高职院校传承创新潮商文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政府、社会、高职院校等多方力量并使之形成合力,地方政府的有效引领、两大团队的高效传研、两类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三大传承阵地的打造以及配套制度的完善是潮商文化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94.
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到五四初期,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革故鼎新的社会变动、中西思想的激烈碰撞,共同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发生了质的裂变,实现了从古典型向现代性的转变。在20世  相似文献   
995.
对死亡的追究和对已故诗人的追思一样长久。他们远去了,而我们还活着。如何活着?如何才能不让死亡的毒钩把我们过早地带走?诗歌的果效、诗人的心灵如何才能不在死神面前败下阵来?从这些角度来看,谭五昌的这部诗论新著除视野独特、选题新颖外,还有生命诗学和死亡哲学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996.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至今,不仅广大的读者(批评家也是读者),而且新诗的写作者们,也对中国新诗合法性的质疑由来已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诗遭遇的诗歌观念危机。古典诗歌的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以足够的坚实性和力量,成为人们认知诗歌的普遍意识,成为人们观察诗歌的世界观。新诗的观念至今含糊不清,使人们愈来愈难以把握新诗的评价活动,因此,新诗在迈进现代之后的诗歌观念的对话与重建成为新诗的一个重要的关学使命。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现代新诗中的色彩具有很强的时空意识,既凭借色彩的透视营构了物体的空间距离感,又通过色彩的变化、并置和动词化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流程。这是中外艺术多元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作为诗歌美学的新概念,“断片”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它是诗意的向标、诗情的集聚、诗境的拓展、诗美的升华。“断片”揭示了诗人和读者的审美感受力,为阐释现代诗歌开拓了广阔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999.
自从中国现代诗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以来,它采用了有别于古典诗歌的自由体白话新诗形式,在形式上有所革新,打破了旧体诗的种种束缚,推动了新诗的发展,由于社会环境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新诗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相似文献   
1000.
自“境界”论形成以来,学界对“境界”的内涵、外延及影响的探述卷帙浩繁。但由于王国维对“境界”缺乏明晰的界定,因而“境界”论一直处于笼统“模糊”状态。21世纪以来,一批学者和诗人跳脱出既往学界对“境界”的传统认知,对“境界”进行了新的阐释。他们不再局限于从“感受经验”的层面阐释“境界”,而认为“境界=境+界”,并将超越性、博大高远、圆融完全及语言的特殊效果等视为“境界”的独特内涵,构成其对“境界”传统的新发现。与此同时,一些诗人和学者从诗人的境界和诗的境界两方面着手建构新的“境界”,前者主要体现在诗人的担当意识、宇宙意识、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等彰显的博大胸襟和高远情怀;后者则包括诗歌内容所抵达的境界和语言所构筑的“言境”,由此形成新诗对自身“境界”传统的建构路径,其对当下和未来的诗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