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1篇
  免费   4篇
教育   1467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9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参照胡适日后公开的留学日记、私人书信等材料,是重新回溯到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现场的有效途径。胡适尝试白话诗的原始材料与他后来的文学史叙述这两者之间存在空隙与参差之处,置身其中不难发现从打油诗到白话诗这一命名转型的轨迹,白话新诗的发生与方言入诗的内在关联也由此得到呈现。  相似文献   
62.
高校新诗对话式教学,就是改变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观念,学生与老师以平等姿态研讨诗歌,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介绍知识背景,引出话题,参与对话,虽发出声音但不硬性要求学生接受,相互尊重,砥砺思想。“对话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发掘新诗的现代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价值判断力和审美力。  相似文献   
63.
在南宋的前期及中期,由于政治风向、社会思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三苏文章得到了君王的褒赞、士人的首肯和民间的追捧,三苏文集的编选、标注及刊印风靡一时,现存的南宋三苏选本就有七种之多。这些选本或依人系文,或分类辑文,体例不一。其中吕祖谦编选的《三苏文集》是较早又较好的选本,其所选之文都是可诵习为矜式者,非如他本繁简失宜、取舍不当,故而该书具有一定的选本价值,在三苏文章的传承、流播历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该书因成书较早且质量较好,还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以在编纂三苏文集时发挥重要的校勘作用。  相似文献   
64.
卞先生独特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是我国现代翻译界的"新声"。他关注形式的重要性,以"信"为核心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并通过"以顿代步"的原则翻译了诸多诗歌及参与新诗格律建设,丰富了我国对西方文学译介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当然,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65.
宗白华新诗理论是在其生命诗学发轫期诞生的重要诗学成果。本文主要针对宗白华1920至1923年间发表的十余篇谈论新诗的文章进行梳理、考察,力求把研究置于宗白华诗学产生的历史语境中,重点揭示其诗学的缘起及其理论特点,并指出该理论的历史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66.
中国新诗在历史发展和艺术探索中,形成了三种声音,这是中国新诗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一种声音即宣示的声音,是在应对启蒙使命和诗人主体觉醒后在新诗发生期出现的,然后在历史发展中向着大众群体代言和心灵独白诉说两个方向变异。第二种声音即戏剧角色的声音,反映的是现代诗歌非个人化的抒情技巧,随着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经历若干阶段,形成戏剧独白、戏剧对谈、诗人旁白、主体分层和人称变化等艺术表现手法。第三种声音即独语,重要特征是声音的单向抒发或自言自语,这种声音在卞之琳和冯至等人的玄思性诗中发展到成熟的地步。  相似文献   
67.
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为活跃的话语场域,早期新诗话语场域的主体构成具有一种颇为突出的复杂性.其中,胡适系诗人群占据了早期新诗话语场域的优势位置,《学衡》派文人以早期新诗反对者的角色发出了有力的批评与质疑,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诗人作为"闯入者"既支持了早期新诗的合法性又构成了对胡适系诗人的挑战,而胡怀琛则试图在新旧攻防的...  相似文献   
68.
首先从诗歌的标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感知诗人语言的推敲特点。然后通过对诗歌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的独特视角,还原诗歌现场,从不同方位分析诗歌意象,揣摩诗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最后抓住诗歌的创作和修改日期,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比较赏析,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和深化。  相似文献   
69.
70.
新诗在新媒体的传播和接受中,主体经历了从精英性活动到全民性欢愉的蜕变。新诗主体性的变更和新媒体的强势发展,使数字化时代的新诗陷入了审美缺失和转型的困境中。面对新媒体的兴盛,新诗展开了新一轮的美学变革,意图重构民众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