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3884篇
科学研究   1178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257篇
综合类   220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51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242篇
  2014年   493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淮南子》以《训》为唯一文章思路,各篇均论及音乐,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无有”、“本末”等诸多矛盾关系。本文就“无有”、“本末”总结论述《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82.
附随义务和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在利益保护的倾向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但两者在内容上仍存在着某些共通相似之处,法官在司法实践中进行选择时,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模糊,将本属于附随义务的案件错误地定性为无因管理。本文从无因管理与附随义务的法律特征入手明确两者的划分界限并强调附随义务制度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3.
利用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开发工具GUI设计无刷直流电动机单、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采用Simulink仿真技术搭建后台无刷直流电动机单、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模型。针对无刷直流电动机参考转速变化、负载转矩变化等情形,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无刷直流电动机单、双闭环调速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虚拟实验平台的实用性。通过仿真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84.
介绍了几例无盘工作站的故障排除与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985.
网络学习境脉视角下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网络学习境脉"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分别从该模型的三个构成要素:技术境脉、知识境脉与社会境脉角度出发,借鉴了无尺度网络理论,提出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三个策略,为促进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6.
两汉学术与思想以求“贯通”为特点,主体“心”在东汉儒学贯通天人与古今中的诠释地位突显了出来。面对东汉以来的社会变乱,党人集团道德实践的失败和魏初文人化儒生的生存困境,使长期作为思想潜流存在的道家登上了思想前台。玄学思想家开始探索人与道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无”本体论,以此寻求一个更优越、更本源的思想与社会立场,从而把握个人和天下之命运,思想范畴也由儒家的“通”转向玄学的“无”。  相似文献   
987.
满足对于任意x,y∈V(G),并且d(x,y)=2,存在点u∈N(x)∩N(y),使得N[u](∈)N[x]UN[y]的图称为半无爪图.半无爪图是包含无爪图的更大的图类.将2-连通无爪图的结果:若G是2-连通的无爪图,其阶为n,则当n≤3δ 2时,G是Hamilton图,推广至半无爪图时也成立.  相似文献   
988.
纳兰词《采桑子》中,"谢家"指所爱子。"十-年"如果从卢氏死算起已是1688年,此时纳兰已死三年了,所以不可能是悼亡之作。中国文字有多义性特点,分析词句含义时应把它放在全篇主旨的大背景中去讲折。如《浪淘沙》中的紫玉是指饰物金钗,不是指吴王夫差女儿紫玉。《梦江南》中的"心字"指心,而不是指心字香。抓住了全篇主旨就可以避免穿凿附会。  相似文献   
989.
《乐记》与《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它们对音乐本质的不同理解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记》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对人身心的调节作用,重在说明音乐教育的社会作用;《声无哀乐论》明确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却又没有否认音乐对人心巨大的感染作用,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关注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990.
在对诗歌文本的意义阐释上,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刘勰的“知音”说等,都是以探求和追寻作品确定不变的原意为目标的。然而事实证明,这往往既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法完成的。与此不同,《易经·系辞》中有“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思想,荀子也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到了西汉,董仲舒更是明确提出了“《诗》无达诂”的命题。他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繁露·精华第五)刘向也曾提到:“传曰:《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