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47篇
科学研究   73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3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中小学英语词汇可以分为基础词汇与高级词汇,词汇的意义又可以分为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对于基础词汇的基本意义来说,显性的直接的教授方法比较有效,但是对于高级词汇的基本意义和基础词汇的引申意义而言,显性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也是习得大量基础词汇之后反而会出现瓶颈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本研究采用拓展性阅读来帮助学生无意识习得词汇,实验发现学生能够通过拓展性阅读习得基础词汇之外更多的高级词汇以及基础词汇基本意义之外更多的引申意义。  相似文献   
132.
汉语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经常困惑着广大语文教师.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语义记忆中的激活扩散模型理论,对一些字词误读现象从本质上给予解释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3.
初中生叛逆期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特点的特殊性要求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渗透性、平等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消除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以及时间地点的限制,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课外活动、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等途径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4.
从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理论的观点看,《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正是典型的原始意象,与其说它是世界的某个地方,还不如说它是某种精神状态,作者通过它对苦难的拉丁美洲的历史深刻反思——人们在循环往复的苦难中艰难徘徊。马尔克斯返回到他们灵魂的故乡:集体无意识。作者的情绪记忆是形成他独特艺术个性的重要原因。《百年孤独》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宝藏,每个时代都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5.
《圣女贞德》被众人推崇为萧伯纳的巨作,被称为“萧伯纳最具有热情的一部作品”.贞德引起了当时社会各种力量的恐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贞德的悲剧不在她的行为而在于时代的超前性,正是因为她的前卫,所以是个错误,被视为异端,潜意识遭压抑、处处碰壁,只能在短暂的人生中独自承受孤独之苦.  相似文献   
136.
对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其原因在于作品本身的含混性与作者创作时的无意识的映现.文章拟沿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轨迹,应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鬼魂出现的原因以及作者创作的初衰,指出女教师出现对鬼魂的幻觉源于其心理空间中框架间元素的映射使其多元交融空间能量无法达到守恒造成的;而作者创作的初衷并非是创作一部心理小说,使该作品成为一部成功心理小说典范的深层原因是作者无意识空间在作用.  相似文献   
137.
就中唐诗人戎昱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生平经历考辨,其诗承杜甫有"沉郁之风"。严羽《沧浪诗话》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其诗歌中的乡恋与愁怨情结,是"绝似晚唐"的部分体现,这是戎昱诗歌研究被遮蔽的部分。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从自然环境影响性格、文化观念影响创作及集体无意识等角度对这一现象深入探析,认为戎昱诗歌中的乡恋愁怨情结,是荆楚地域文化及个人遭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8.
孙雪珂 《海外英语》2014,(14):210-212,215
跨文化交际已渐成为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而绘画等视觉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马奈名作《草地上的午餐》为例,阐释基于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差别,观者对绘画诠释的差异。结合符号学理论,通过对现有几种阐释版本的综述,笔者从历史观、色彩规训、福柯权力观等出发对此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新解,从跨文化和美学的角度对误解进行探究,指出"审美身份"的重要价值及绘画等视觉现象在今后跨文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39.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在1919年游历中国后所创作的一本游记。除了关于中国湖光山色的描写,毛姆还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途中所遇见的形形色色中国人形象,成为该书的特色。毛姆对中国普通贫苦百姓的把握是准确的,但他对一些个体中国人,如,两位中国文人以及两位中国官员的形象描写失真。这反映了毛姆自身阅历以及同时代英国作家集体无意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体现了毛姆及同时代作家来华的真实目的和欲望诉求。  相似文献   
140.
上海时期鲁迅对苏联电影怀有特殊情感,尤其偏爱革命战争、社会建设、探险纪录等题材类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鲁迅认为苏联电影不仅能够透视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真实状况,而且对中国左翼电影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鲁迅毕竟没有实地考察过苏联,仅仅凭借着苏联电影勾勒的部分图景来想象苏联,中间肯定存在着误读成分,鲁迅的"洞见"和"不见"在苏联观上得到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