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53篇
科学研究   73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45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23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明清时期的早期传教士在介绍、传播基督教思想的过程中,在思想策略和具体言说上都采取了类比策略。在他们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解释中,蔓延着实指化倾向。这集中体现在对某些范畴、概念的有意误读和对某些人物、神话的有意还原上。  相似文献   
52.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作为东北文化传播的载体,存在表现形式小品化、人物设定丑角化倾向。这种结构形式,使东北人的形象被解构,"东北形象"作为所指的意涵呈现了扩大化和变异化倾向,负面形象的所指意涵造成了受众对东北地区形象的误读,长白山文化的厚重决定了我们对它传播的责任。本文通过创作者应对东北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文艺创作的新常态思维运用,提出重塑东北形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3.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存在的基于自身文化传统而对“他者”文化产生的与其文化本质不相符的解读是在所难免的。当今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重振文化的辉煌,改变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十分必要。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近代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受“文化误读”的影响,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结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进行及时的反思,以利于其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4.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当中,由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因此翻译不再单纯地是两种不同文化间文字符号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本文侧重了解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误读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阐述了翻译误读对跨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学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学的发展,我们应该慎重对待误读。  相似文献   
55.
李石 《世界文化》2014,(12):36-38
<正>2014年10月7日,德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德语战后文学杰出代表西格弗里德·伦茨在汉堡逝世,享年88岁。伦茨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与伯尔齐名,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文学三巨头"。伦茨的代表作《德语课》名列世界五十大小说,是德国中学生的指定读物,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当代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伦茨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不下于2500万的读者,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超过20种语言的多种译本。  相似文献   
56.
57.
58.
对步枪卧射击发动作的特点和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访谈、观察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步枪卧射击发动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讨,得出了卧射项目采用"有意识扣无意识响"的扣扳机方法是符合它的动作特点和规律的,以及卧射项目采用"有意识扣无意识响"的击发动作是提高卧射运动成绩的有效途径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59.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代表作,后被香港人文导演许鞍华改编成电影。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虽然忠实了原著的情节,但是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把握有误,导致电影整体风格改编发生偏差,人物形象突出的是对爱情的渴望,而不是原作中对爱情的算计。这种误读式改编的原因在于小说的心理描写很难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误读使原作的苍凉意识削弱了,而苍凉意识是小说原本的精华。  相似文献   
60.
王光华 《中学文科》2007,(7):104-104
1.踏莎行 踏莎行,原意指的是春天于郊野踏青。作为词牌,相传是北宋寇准的创制。据说.寇准在一个暮春之日和友人们去郊外踏青,他忽然想起唐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之句,于是兴起马上作了一首新词,定名为《踏莎行》。此词所咏,于暮春季节,莎草离披,践踏寻芳之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