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42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11858篇
科学研究   847篇
各国文化   120篇
体育   445篇
综合类   633篇
文化理论   209篇
信息传播   2514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509篇
  2022年   569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358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192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619篇
  2014年   1275篇
  2013年   1062篇
  2012年   1187篇
  2011年   1290篇
  2010年   1110篇
  2009年   1133篇
  2008年   1358篇
  2007年   1005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10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丹 《华夏文化》2004,(4):53-54
戏文俗语是民众对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相关时代社会生活最富有历史质感的话语符号。这些唱腔台词、野语村言为我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可以窥探已成为历史的往昔生活。  相似文献   
22.
“中体西用”不仅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也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和维新派的理论武器。二者有承袭关系,但也有本质不同,后者是对前者的批判继承。“中体西用”的提出和实践,不仅开了社会风气之先,为最终推翻封建统治打开了缺口,而且为推动中国思思文化、政治、经济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缓慢进程。  相似文献   
23.
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个性、情趣、距离上与受众越接近,越相似就越容易产生一种“同体观”倾向,把传播者看作是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容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的意见是一致的情境。  相似文献   
24.
晚红葡萄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红葡萄为名优、晚熟、高档果品 ,我市于 1999年引入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简要总结了晚红的早期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5.
非常欣慰地看到元旦晚上的“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被安排在新年音乐会后,颇具意味,因为对于关心中国经济的观众,电视版的中国经济年度报告确实是一道新年盛宴、也是一场新年音乐会——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电视屏幕上再现;年度的领衔经济事件在屏幕上重演;权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用通俗的话语阐释年度经济现象和经济学思想;对经济学家的调查和百姓生活故事演绎着年度经济指标……毫无疑问,电视版的“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是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开发和制作的又一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26.
针对学界鲜少关注的近代早期来华西人利用报刊进行知识传播这一议题,从媒介与知识传播的视角,以早期来华西人群体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为考察对象,探究19世纪早期来华西人如何利用在华中文外报撬动中国传统知识生产与传播格局,分析西学“有用知识”对晚清知识架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28.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际遇,着眼传播研究深化的时代需求与未来走向,邵培仁教授新著《媒介地理学新论》展示了迈向关系范式的媒介地理学研究图景与实践价值。根基于communication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关系意涵,该书锚定媒介与地理互嵌的范畴共同体,重新发现元媒介意义上的传播意蕴;以时空勾连中的“关系转向”立论,将媒介视为“天地人一体与延伸”的关系存在,搭建以“空间、时间、地方、景观、尺度”为核心关系轴的媒介地理学研究框架;以多学科范式的整体式视域融合建立媒介地理学学科范式,具象并回应“人类整体传播学”的问题空间;在天下文明观的坚守中彰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传播学旨趣,释放中华传播思想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话语创新价值,激活人类实践研究与人类文明创新的媒介地理学想象力。  相似文献   
29.
劳伦斯·宾雍在诗学方面的造诣,直接影响着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以及对诗画关系的思考。宾雍将“节奏”视为诗歌与绘画的基本原则,以弥合诗画形式间的差异。他又从诗学的视角对中国画的“气韵”作出了丰富的阐述,并从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发现了中西艺术有着沟通的可能性。宾雍对中国画的认识没有局限于艺术史的概述,而是在研究中体现出了一种跨文化的诗画关系思想,不仅为欧洲人欣赏中国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画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