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89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39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21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91.
夏玉桥 《辽宁教育》2013,(9X):85-85
<正>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没经过任何人暗示,也能够辨清他人的喜怒哀乐。因为上天早已赋予他敏锐的感觉,那是孩子带到人世间的一笔财富。孩子的感觉是最为宝贵的东西,它自由无拘束,因而离科学很近。  相似文献   
992.
《中国德育》2010,(8):43-46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的要求,2005年下半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十个省市开展了中小学生廉洁教育试点工作。南京市成为首批试点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993.
明中期吴中地区涌现出以沈周、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为代表的众多文人,但他们的文学创作长期被书画才艺所掩盖,在文学史上他们是否成一流派也无定论.试图从流派统系、流派盟主、流派风格方面对这一时期的文人、文学进行考察,进而确定他们是否构成文学流派.  相似文献   
994.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995.
周作人以名士式的小品文为创作主要体裁的文本,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散文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学革命运动.其散文中所表现出的与明代小品文相近情趣,是建立在二者背景近似的基础之上的.周作人对晚明散文理论有意识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散文的语言上,要自然大方;二是对晚明小品文平淡境界的继承;三是提倡不为情牵,不为物累的情感表达方式,以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平淡的境界.  相似文献   
996.
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链条,它蕴含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为通过教化,使人成为人的存在,表面上属于道德型人文精神,本质上则为伦理型人文精神,这是古代人文精神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伦理性被凸显,自然性逐渐遗失,这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衰落甚至泯灭的过程。晚明儒家文化发生了裂变与分化,形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潮,构成了对儒家文化的反叛,其社会根源在于明中叶之后城市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发展,思想根源则在于阳明心学的崛起。然而,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没有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是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997.
根据顾随先生所论,以《旅夜书怀》和《山石》诗为例,从“修辞”和“阳刚”契入,分析韩愈一方面学习杜诗修辞之锤炼,一方面发扬杜诗的阳刚之气,在对比中以见其诗修辞锤炼之妙与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998.
正李贽是明中期一位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享年七十六岁。一、在思想界,他是以非孔反儒而著称他敢于蔑视和否定孔子的绝对权威,公开指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李贽认为,做人不必效法孔子,如果一定要效法孔子,那孔子以前的人就不成为人了,每一个人应有他自己的作用,不必依傍孔子。自己是一个活人,却偏偏专学孔子,那就是东施效颦。"然则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相似文献   
999.
生命意识之阐释始于庄子,而觉醒始于魏晋,唐宋人对生命本体皆有感悟。以此观之,则晚明文学之娱乐化,实乃华夏生命交响中之变调。在中晚明这个特殊时期,山人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突出的时代问题。受中晚明时期文学娱乐化的影响,山人表现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生存方式;山人现象受中晚明时期文学的娱乐化影响的同时,也冲击着晚明文坛。  相似文献   
1000.
以反对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为重要特征的晚明市民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当时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就晚明旅游风尚兴盛而言,市民文化对传统理学的揭露与批判以及对现实的崇尚、对人性的肯定和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为晚明旅游观的出现提供了思想资源;其所表现的士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为当时旅游风尚添加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趣味,使得旅游活动更具活力,充满生机;晚明市民文化造就了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惟我独尊、狂傲无比的文化人格,其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光芒,沐浴着晚明文人士子的旅游心理和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