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98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志人小说的显著区别 ,在于成功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圆形人物。本文以钱塘君、李娃形象为例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102.
文章通过剖析鲁迅小说《伤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性格、命运特征,阐述了造成她悲剧的成因及其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3.
苟子主性恶,法后王,隆礼义,思想颇具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主张礼治,其重要的内涵是重视君主。然苟子的尊君和法家的尊君不可视为同构,因为他根本没有离开儒家的基本立场,而是从儒家的重礼出发去尊君的。他的“君道”论,“君臣关系”论,‘‘臣道’’论足以显示它与法家的说法是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4.
黄哲伦的《蝴蝶君》对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解构和颠覆,反映了美国华裔作家对西方文化的东方主义构想的抵制与反抗。但《蝴蝶君》呈现的另一种东方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身处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美国华裔作家既要力图摆脱西方主流文化强势影响,寻求自身文化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又要争取主流文化认同的矛盾心态。《蝴蝶君》是黄哲伦文化策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5.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更有其内在的个性因素。子君婚后的不思进取、传统世俗的爱情观、人生观。有目共睹。涓生易冲动,沉醉于爱情时忽略了爱情的要义;过分注重自我感受,钟情于个人奋斗。不谙世事。所以不能正视现实。在困难面前一味推卸责任;性格的怯弱,良心的谴责,使得他面对子君的死痛不欲生。涓生的个性弱点更是不容忽视的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6.
在太湖流域,历代流传着春申君黄歇的治水传说,其中,上海市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城市之一,当地人将他看成为"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的"治水英雄"。到了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水灾的消失,该传说渐渐丧失了生命力。这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春申文化",它是以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开凿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传说、给上海发展做出贡献的"治水英雄"形象为基础,将这些因素与上海城市相结合建构起来的。在现代上海的城市空间里,"春申文化"是构成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申""春申"等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并且由上海城市市民、学者以及政府机关不断地重新建构,依靠大众媒体被"公共化",终于成为了现代上海的公共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107.
背景呈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我采用了启发与导学的方式。第一课时,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味其风骨,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  相似文献   
108.
论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对东方主义的不完全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从其特殊的文化身份出发,创作了剧本《蝴蝶君》。该剧倒置了东方主义长期以来构建的东西方关系,颠覆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子刻板印象,讽刺了西方白人对东方女子不切实际的幻想,向西方文化霸权提出挑战。但作为自幼接受白人主流文化教育的第二代华裔移民作家,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解构又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解构是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个人经历及民族文化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9.
《教育科学论坛》2002,(10):42-47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第六课《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长、有一定难度的课,我虽然已教过几遍了,对那种常规的教法却一直不太满意。这一次,我想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教法,于是备课时干脆扔开“教参”,像第一次接触这篇课一样,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初、最真的感动。果然,读到动情处,一次次流下了泪。  相似文献   
110.
《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本文在对此问题展开探讨的基础上,阐述了鲁迅的爱情婚姻观。这些,对后人无疑具有教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