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884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Oxymoron辞格的汉语译名不一,影响了对词格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本文专门研究了oxymoron的诸多汉语译名,如“矛盾修饰法”“对顶”“逆喻”,指出现在学术界对笼统和含糊的术语命名时的无可奈何,认为既然汉语中没有基本相对应的修辞格,就不必套译乃至硬译。  相似文献   
142.
《影的告别》出自鲁迅的散诗集《野草》,个人认为它是《野草》的代表作品。鲁迅的作品中,小说是新化革命的号角,杂是政治斗争的匕首与投枪,诗则是写给自己的,是纯粹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学。这不但是理解鲁迅的入口,而且是扩张我们对诗理解的至。  相似文献   
143.
如何将事情写具体,有时候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度不小的问题。其实,它也可以很简单。只要往句子里塞进点东西——"语言""神情""动作""心理"都是可塞的内容。只要明白了这点,写作文信手拈来。精彩片段我掀开被子想跳起来,却被妈妈固执地按在床上。未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妹妹欢天喜地地出门去。这下,我真的哭丧着脸,浑身难受,我想肯定是要气出病来了。妈妈在家陪我,见我脸色难看,便拿出一大堆  相似文献   
144.
晓禾 《成长》2005,(2):16-16
1984年的我,刚满4岁,和爷爷奶奶住在渔镇上。伙伴是一帮渔民的孩子,多是男生,常邀我一起去海边“偷”柴皮。海边有个造船厂,那里有好多用于造船的木桩,木桩上会贴着可以渗下树脂的树皮。我们常趁看船人不注意时把树皮凿下,“偷”回家晒干生火。还因为少见到鸡鸭鹅三禽以外的动物,我们一看到牛车就会狂追不已,争取坐上一程。  相似文献   
145.
杏影的散在新加坡叙事中处处体现出诗性的智慧,其间内蕴则有中国/南洋和传统/现代的纠葛与辩证。他的忧患意识.使他无论是追溯历史化,还是关注新加坡现实均超越了新加坡的疆界放眼世界。他的散具有深广的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6.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与何景明成名后,由于在师古问题上对“古人之法”理解和应用存在着较大分歧,二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论争。因何景明曾借用佛家语以“筏”喻“法”,主张“舍筏登岸”,史称“筏喻之争”。本分析了李何二人共有的囿于字句音声与修辞结构谈论诗“法式”的共同理论缺陷,试图从中手绎“七子派”总体上由复古陷入拟古的端倪。  相似文献   
147.
《沧浪诗话》大体包括理论和批评两个部分,其理论与批评之间是一种复杂关系。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同时批评有对理论的补充,也有与理论矛盾之处。理论与批评关系的厘定对于诸如"兴趣"、"以盛唐为法"、"以禅喻诗"等关键性范畴有更全面的认识,廓清《沧浪诗话》研究史上的种种误解,揭示出严羽作为有责任感的诗论家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48.
付进 《文教资料》2007,(33):77-79
三喻文化的融合,推动了教学多元化发展。在三喻文化背景下,教学中的角色泛化。三喻文化共存,势必产生新的教学观,有利于缩小代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9.
邱飚  张学军 《宜春学院学报》2003,25(4):17-18,43
本文从分析其原理出发论述了减小恒流管扫描电路的非线性系数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0.
本文讨论古代诗词七言句中的"A如BX如Y"式比喻。这种格式的比喻,有学者称为"连喻"[1],即在古代诗词七言句中,连续使用两个比喻,比喻词用"如",也用"似"、"若"、"为"、"成",还有省去比喻词的情况。翻检古代诗词(含散曲等),七言句中常见这种格式的比喻,通过语料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格式在结构、节律、本体喻体的位置和选用以及修辞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1.格式"A如BX如Y"式比喻出现在古代诗词七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