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884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敬告作者     
高涟霞 《物理教师》2004,25(8):26-26
一个偶然的机会,班上一位学生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们家茶几的影子被我的手指吸过来了!”我们立即在阳光下用书和手指进行现场模拟,居然真的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当我把手指渐渐靠近书且非常接近时。书的影子在手指影子接近的地方被吸出一个小包.  相似文献   
152.
罗燕  林文钊 《文教资料》2006,(12):59-60
本文尝试从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赋予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以新的内涵,初步勾勒出了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宏观规律性轮廓,指出了三喻文化对提高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所产生的种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3.
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是教育人类学家米德(M·Mead)提出的文化传递过程的三种模式.笔者从这三种文化模式出发,立足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探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现象,并分析原因,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4.
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影疑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汾河片方言中影疑母的今读进行了描写分析,试图找出其演变的条件和规律.中原官话汾河片中影疑母在中古时期与其它方言读音相同,它们的不同是从影疑母合流开始的.中原官话汾河片中的影母并入疑母,并根据今四呼开齐合撮的不同而分别读为η、θ/η、θ、φ声母,可见今天的四呼是汾河片影疑母读音形成的条件.汾河片方言中影疑母的一些字今读音与该条件相悖,经分析认为是权威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5.
恒流管扫描电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非稳系数、改进系数、负影系数对恒流管扫描电路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改进恒流管扫描电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6.
高考题型语言运用中有一种仿写模式,要求使用修辞手段。而比喻的修辞方式最能体现考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几种特殊比喻的理解、训练与这种仿写训练息息相关,用"求同""求异"思维是厘清它们的有效手段,并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57.
比喻的连用在修辞学上叫博喻,使用博喻,不仅能取得一般比喻具体形象的修辞效果,又有增强语言的气势,更好地揭示主题,使文章更富有形象魅力。  相似文献   
158.
《庄子》“罔两问景”寓言创设“罔两”和“影子”的对话,以拟人化的手法,论述“影”与“形”的依附关系,阐发顺物自然的处世原则,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文既有形式的模拟,亦有借“罔两”与“影”的对话阐发人生哲理的寓言诗,又有借“形”“影”关系以抒发孤独情怀的诗歌,还有以“罔两”为题的大量赋作,都体现了《庄子》“罔两问景”寓言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59.
简述了物理显影记录系统的原理和特性 ,并讨论了PD -D系统和PD -R系统 ,彩色物理显影以及物理显影的应用等 ,以期对物理显影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0.
对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主要诗学观点及其美学内涵,历来有众说纷纭的阐释与评价。本文从严羽自己提出的“以禅喻诗”的方法论进行切入,指出“妙悟”说是严羽诗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诗学与禅学相通的关键之点。又对“妙悟”说的审美内涵进行解析,指出其包含着“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两个层面,而“透彻之悟”又是严羽诗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透彻之悟”所指的并非是某家某派的风格,而是好诗所应具有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的特征一是整体性的美感,二是具有虚幻性和多义性。西方的符号论美学所说的诗歌“幻象”,可以参照理解严羽的“透彻之悟”所呈示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