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58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105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04年的美国国庆日,我站在罗德岛纽波特网球场的中央,解说员充满激情地介绍:"让我们欢迎来自康涅狄格州的詹姆斯·布莱克!"对我来说,这样的话曾经像战斗的号角,鼓舞着我冲向赛场。但是那一天,我毫无斗志。父亲——我心中的英雄——两天前刚刚死于癌症。我根本  相似文献   
72.
晚清苏州商会档案纪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间翻开一卷商会档案,看到一页泛黄的小纸片,我惊讶于先人的档案意识如此之强.这张"赏礼奖项"分明是苏州商会创办时"行贿"的证据,上面清楚地记录着送给乾清门、南书房、御膳房、御前、禀事处等的银两数目,这点点滴滴的信息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相似文献   
73.
长江流域下游的凌家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红烧土块.它是选用粘土,由人工反复摔打,经800-10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应是史前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一次革新,是现如今我们各类砖的雏形.红烧土块是当时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的产物,红烧土块建筑技术的发达与社会文明是切切相关的,相辅相成的.也只有踏入文明社会门坎的中心聚落,才能创造出这技术先进的红烧土块建筑.  相似文献   
74.
只有从根本上以一种艺术的标准来重新解读夏衍的剧作,才能揭开长期以来笼罩在夏衍头上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面纱。对夏衍剧作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现实主义剧作"的艺术特征,而应该从真正艺术审美的角度重新审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5.
四川崖墓从两汉之际开始出现,盛于东汉一朝,至汉末三国时期迅速衰落。汉末三国时期崖墓既是当时政治变动、文化交流、墓制革新的历史再现,也成为了巴蜀文化和汉文化冲突融合进程中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76.
在中国古人类的化石链上,出现了距今10-5万年的一段缺环,而这被认为是涉及到中国人起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7.
文章以南渡为界,对李清照的前后期作品进行鉴赏,从而感悟李清照词前后风格的变化,以期更好地欣赏这位女词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78.
晚期中世纪大学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振海 《教育学报》2008,4(6):49-53
以14世纪末基督教“大分裂”为标志,中世纪大学进入了晚期发展阶段。在“大分裂”以及15世纪人文主义向大学渗透等因素的影响下,晚期中世纪大学发生了渐进性的变化,如大学自有建筑的出现、国际色彩的淡化和区域性的加强、教会对大学控制程度的削弱和世俗力量对大学干预程度的提高,同时大学内部组织形式和课程内容等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上述诸多变化成为中世纪大学向近代大学过渡的前奏。  相似文献   
79.
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德国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指挥家。1864年6月11日出生于慕尼黑。他是继瓦格纳、勃拉姆斯之后,德国涌现出的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在他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的音乐创作涉猎到各种体载。但最被人熟知的是他的交响诗、歌剧和艺术歌曲。他的早期交响诗创作中受到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的哲学思想影响。完成于1888年的歌剧《唐·璜》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80.
作为中国话剧一代宗师,曹禺的创作,始终离不开他童年的记忆。因此,从《雷雨》到改编自巴金的《家》,都展示出他对于女性灵性与美的赞颂,对男性孱弱性格的复杂感受。这一感受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因为作者人生阅历与感受的改变而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分析曹禺前期作品,探寻其变化规律,可以更深刻了解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