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诗魔"洛夫诗歌创作的晦涩倾向历来有毁有誉,尤其表现在探索时期的诗作《石室之死亡》上。《石室之死亡》晦涩倾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结构形式的"完整性"与"非完整性",语言构成的非逻辑性及修辞的繁复性,意象的繁复与非理性联结,主题的放射性与多元性。西方现代主义诗风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以及洛夫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其诗学观是主因。纵观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晦涩与或的争议。适当的晦涩是允许的,但过度的晦涩影响读者接受,也会阻碍中国现代诗的前行。  相似文献   
32.
文章从“滕胧诗”一词的导源、释名入手,指出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晦涩型(即诗意艰深难懂);二是多值型(即诗意亦此亦彼)。认为朦胧诗的模糊性有着多种致因,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象征手法使然。象征的主要特征是“暗示性”(即通过某一特定形象以表现或暗示超越这一形象的含义)。象征的生成机制是相关事物间的“可拟性”(即相互对应关系)。由于社会历史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以及我国传统诗论的多重影响,诗人往往选择象征手法进行创作。而正是由于象征所具有的涵盖性及主观随意性等特质,导致了朦胧诗主题的模糊性。文章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辨角度。指出了滕胧诗的“朦胧度”应有的极限。  相似文献   
33.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开启古代灿烂文化宝库的钥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然而文言文晦涩难懂,尤其是一些现在不常用的生字,学生都不认识,更难理解。另外,学生平时不用文言文交流,也基本不写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仅限于教材,为考试所迫,根本提不起兴趣,更别说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34.
捧读《做朴素的教育》一书,犹如品味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能让我们在五彩斑斓的现实中始终保持一份质朴;好似聆听一曲绕梁三日的清音,能让我们在喧嚣的时代里始终坚守教育的宁静。教育,就应回归其朴素的本源;朴素,就该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放在心上,简约的环境,最美!朴素的教育,应该让教育剔去浮华。教育不需要花里胡哨,教育的道理、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表达都应该是朴素  相似文献   
35.
废名乡土小说晦涩难懂,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独特和思想内容深奥模糊两方面,而禅道思想的影响与超脱现实社会的艺观是形成这种风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正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所以  相似文献   
37.
吴祥华 《考试周刊》2014,(99):28-28
<正>面对农村中学学生,在当下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情形下,我作为语文老师尤其能感受到阅读之重要。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农村高中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相对较差,全校高一年级共1000多名学生,能把古典四大名著读完的不到30%,即使有喜欢阅读的,其阅读倾向还是停留在奇幻、动漫、校园幽默等快餐文化上,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  相似文献   
38.
正美的事物,总是给人醉心的感受。一提到美,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人、花、环境的自然美,或者是悦目的图画、动听的乐章、精妙的诗文等艺术美。然而数学,这自然科学的皇宫里面,却蕴含着比诗画更美丽的景象。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一句颇打动人心的名言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哪里有美,哪里就有数。"但事与愿违,在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伴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现象,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是否对学生有过审美教育,帮助他  相似文献   
39.
新闻标题有提示、引导受众阅读新闻的注意力作用。只要能识字读文,一看标题便能略知大概,或因标题直白,容易接近和亲近新闻内容。相反,标题文绉绉,引经据典,文白夹杂,晦涩难懂,或引用生涩的专业述语,或官腔十足,气势很盛,这样的标题常常让受众拒而远之。现代工作主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用过多时间去细品标题文采,更无时间去查阅字典,为冷僻字句找注释。标题尽量能直白、通俗一点,一是能直接通达新闻大意,二是更有阅读吸引力甚至间杂趣味性,在新闻竞争中更有关注度和牵引力。  相似文献   
40.
梁莉萍 《成才之路》2014,(15):65-66
正数学语言作为一种包含特定含义的特殊语言,在课堂上起着传授知识、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沟通师生情感等作用。因此,教师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运用是否规范科学、合情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或发展。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好教学语言,以培养合格人才呢?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简洁教师是一本"活教材",其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能不能规范使用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学生能否规范使用数学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透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