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篇
  免费   2篇
教育   1098篇
科学研究   6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61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安梧 《中国文化》2004,(21):24-34
一 任何“抽象性的概念”皆来自具体的“经验性的觉知”。主持人,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安,(掌声)很高兴与各位年青朋友见面。今天要与诸君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类型学上的大问题。这里所谓东西文化,主要仍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当然,就东方文化而言,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还是有区别。下过我们今天是就大的类型来说,怎麽说?从何处说?就从“筷子”和“叉子”说。  相似文献   
2.
林祝 《班主任》2004,(1):14-14
平日翻阅兵书,觉得带兵与带班有不少相通之处,便将做班主任的体会与兵法融通成文,献给诸位教育同仁,以求指正批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普职渗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文化技能双加强,就业升学双通道”的格局,提出并尝试“双学籍,双文凭”的综合高中班。回顾三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有如下三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自宋至今的《锦瑟》阐释史,是从纷歧走向融通的历史。各种主要的异说既各有其依据与优长,又各有其自身的缺陷,从而在客观上提出了互补与融通的要求。它们之间,又具有一体连枝、异派同源的性质。纷歧的异说分别认识其一枝一节,融通则将它们还原为一个艺术整体。从纷歧走向融通,反映了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型媒体模式对传统媒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使得新闻记者要想跟上时代步伐,达到良好采编效果,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职业素养,创新采编的内容和方法,更好地发挥记者的职能,满足新闻产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软件数媒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专业群中各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师资团队上的互相融通,并总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践行的途径和成效。文中还指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围绕岗、证、赛,结合就业岗位需求、“1+X”技能证书、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学习情况四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群课程基础共享、核心分立、高层互选、顶层融通。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改革战略指导下,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不仅是自身三大基础型属性优化的应然举措,也是复合型人才培育的必然抉择,更是新职业课程教学变革的实然趋向。在此背景下,1+X证书制度试点成为高职院校响应教育改革号召的不二选择。然而,高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仍面临“岗课赛证融通”概念认知偏颇之困、软硬件教学资源供给之困、证书制度社会认可度之困、教师工作规范之困等诸多挑战。对此,高职院校需对接多维教学需求,破冰“岗课赛证融通”界限;提供高质量软硬件教学资源,为1+X证书制度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推进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增强证书制度的社会认可度;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搭建实践课程“立交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进程。  相似文献   
8.
9.
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法律文秘专业应适应职业岗位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结合高校自身特色优势,注意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融通、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融通、课程标准要素与职业技能目标的融通,秉持系统、融合、科学、发展、实用的原则来构建课程体系,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及人才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是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深刻理解“协调发展”的丰富内涵,可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把握职普关系的“三性”,即矛盾性、整体性与平衡性。在此基础上,从“回归教育本真,推进个体全面发展;缓解学业焦虑,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创新教育模式,提振职教发展后劲”三大维度体认职普协调发展的特殊意义,进而精准把握其价值意涵。在推进职普协调发展的道路上,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借助顶层设计的深化改革、教育实践范式的升级创新、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