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2062篇
科学研究   294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215篇
综合类   120篇
文化理论   38篇
信息传播   11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257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问题。尽管许多问题最先是从西方国家表现出来的,不过现在几乎已是人类普遍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去倾听如此困难,——特别是男孩们?为什么许多孩子被赶出学校?为什么青少年自杀和吸毒率如此之高?是什么导致了学校暴力?  相似文献   
112.
随着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证人出庭难的现实对司法改革的羁绊日益突显。目前,对当前证人出庭的研究存在着诸多误区,例如对证人不出庭作证缺乏理性分析,对证人不出庭的价值有所忽视,制度设计缺乏现实性等。因此,从案件分流和证人筛选两个角度出发,认真研究证人不出庭制度,从而为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题的解决寻找一条新的途径不仅必要,而且必行。  相似文献   
113.
余华是中国文坛八十年代先锋派作家群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在他转型期前的作品中,他对暴力的叙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尝试着重从暴力与仪式、暴力与历史、暴力与刑罚、暴力与死亡、暴力与权力机制间关系五个方面对余华转型期前作品中的暴力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4.
颅脑损伤是法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损伤,而判断损伤形成的方式和机制在案件定性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一起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通过损伤形成的机制判断死亡方式和案件性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5.
同伴欺侮是发生在中小学生和幼儿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攻击性行为,在学校教育中还有更为严重的表现形式——校园暴力,被同伴欺侮的孩子在身心上都遭受很大的伤害。研究表明,经常被同伴欺侮的孩子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降、内心的孤独感和挫折感强烈,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逃学甚至自杀和杀人等极端报复行为,受害人还可能转化为加害人。可见,同伴欺侮使孩子的童年生活、性格倾向甚至未来人生都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6.
论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暴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的发展带来了舆论空间的革命性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了语言暴力等消极言论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反映在网络语言暴力主体及客体的特定性、网络发言语境的群居性、社会怨恨心理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7.
重点论述了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的罪名确定应为绑架罪和偷盗婴幼儿勒索罪,我国刑法绑架罪实行行为不包括欺骗及要挟行为以,及强索法律不予肯定的债务明显超出实际债务的定性及"明显"之认定等.  相似文献   
118.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时刻在关注变革中的中国,其镜头多聚焦底层小人物的生存际遇。影片《天注定》是贾樟柯对中国诸多突发暴力事件思考后的艺术表达,影片采用类似于古代"四联图"的方式,讲述了发生在姜武、王宝强、赵涛、罗兰山为代表的底层边缘人物身边的暴力事件,揭示出暴力的身边性、普遍性和古今"以暴制暴"事件的相似性等特点,展现了底层人群中的边缘人如何由受暴者演变为施暴者,让观影者了解暴力的发生过程,从而直面暴力,反思暴力事件。  相似文献   
119.
近年来.有关“校园暴力”的报道比比皆是,尽管“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其社会根源,但它也直接反映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120.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教师和幼儿共同的话语实践活动。在有些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话语权彰显得多一些;而在有些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的话语权彰显得多一些。福柯认为,话语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权力。一个个体在言说的同时,就是在实行着对听的“符号暴力”。如果在教育活动中,作为言和作为听的身份能够实行有效的互换和轮流,从而带有某种对话的意味,那么对话双方就是在寻求着一种在已有“前经验”基础上的“视域融合”。如果在教育活动中,话语实践出现了不对称,一方始终在言说,而一方不得不处于听的位置时,“话语霸权”就生成了,它就是作为强势的一方对作为弱势一方的话语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