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5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程中,始终伴随一些反对者对其进行歪曲和抵制。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更是如此,存在着反马克思主义者和伪马克思主义者、文化复古主义者以及实用主义者等错误思想和言论的抵制。为宣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他们以坚决回应,艾思奇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应战者,他强有力地回击和论战,挫败了歪曲和抵制者的图谋,最终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党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2.
伯宁豪森论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历史上最著名的冲突之一,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各种运动不断出现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责任行动广泛开展的图书馆背景下。伯宁豪森论争的焦点是社会责任与知识自由的关系问题及图书馆中立与平衡馆藏建设问题。尽管伯宁豪森论争没有最终得出被图书馆界广泛接受的观点,但它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图书馆事业随后20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3.
孙宝灵 《现代语文》2009,(12):108-1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人舒婷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篇名作,欣赏它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一是朦胧诗。  相似文献   
144.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鲁迅的直接死因产生了怀疑,认为鲁迅之死,是为日本须藤医生所害,从而引起一场学术论争,这一问题有待专家去解决。读到由上海第一结核病防治所整理的《鲁迅先生病史摘录》的档案后,看到了鲁迅人生中的另一半历史,引发了我们解读的兴趣。这份档案中记载:鲁迅的“吸烟史33年,每天约50支,55岁减至每天15支”,鲁迅人生的另一面从这里展开出来。  相似文献   
145.
年过不惑之人的青春记忆中,以“朦胧诗”之名闻名诗坛的舒婷(《致橡树》)、北岛(《回答》)、郭路生(食指)(《相信未来》)等,绝对是心灵深处浓重的泼墨。  相似文献   
146.
在几乎一个世纪从未间断的论争中,中国的逻辑科学诸研究领域或者从隐到显或者由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逻辑、现代逻辑,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演绎逻辑、归纳逻辑,西方的逻辑学、中国古代的逻辑学,逐步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由世纪初的一元逻辑观到世纪末一元、多元并存的逻辑观,中国学者的逻辑观逐步丰富。  相似文献   
147.
148.
赵典 《华夏文化》2013,(2):50-52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在古今中西之争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清算,一时间各种主义和学派竞相登场学术论争纷纭。从陈独秀、吴虞等祭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起,一大批新式学者展开了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批判。此外也有很大一批学者如梁启超、梁漱溟、钱穆等对儒家文化进行了反思和发展,一时被视为尊孔派。在反孔和尊孔之间,  相似文献   
149.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关于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三次论争:20世纪30年代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第一次论争、20世纪70年代围绕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展开的第二次论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展开的第三次论争。作者对这三次论争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这三次论争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这三次论争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片面的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所谓科学的非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哲学,这两种倾向都没有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意和真谛。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真正的本质、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人与物相统一"这个最根本的原则,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之统一的理论则是它最基本的原理和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精神实质,以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顺利地进行,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0.
本文结合朦胧诗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具备的特质,从言说、倾听和离去(沉落)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朦胧诗始终摆脱不了的尴尬状态,挖掘了其中的原因,论证了活跃新时期中国诗坛仅几年,但艺术成就相当高的朦胧诗尴尬的生命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