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5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清醒与执拗并存是诗人北岛最主要的创作个性,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北岛的诗歌。  相似文献   
62.
历史事实一般是不会陈旧的。从“导火索:《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到“合法性:众声喧哗”,再到“权威话语:学们的‘狂欢’聚会”,1979—1989年中国学界“意识流”论争轨辙给中国学健康地走向学本身进而向世界学之林进发的征程积蓄了一定的可供思考的学术批评资源。  相似文献   
63.
新编高中语第三册选了李商隐的《绵瑟》,诗题是取诗篇首二字而成,是一首无题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古代的朦胧诗。这首诗的多义性令人无所适从,但她的美令人迷惑,却又不能割舍。  相似文献   
64.
近代以来日本德育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德育指导思想的发展规律、原因与特点。日本德育是在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激烈冲突和反复比较的复杂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日本对西方德育思想的认识经历了由完全拒斥到盲目崇拜的巨大变化,但最终两种德育思想走上相互渗透、融合生长的发展道路。这既体现了两种德育思想固有的局限性,又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我国新时期朦胧诗与西方象征派诗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做了比照分析:一、两者的生成背景;二、两者的主题意蕴;三、两者的审美观点。本文认为,朦胧诗虽然积极借鉴了西方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但在主题意蕴方面却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情份,基调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难以将它归入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它可以说是我国“五四”新诗传统的自觉接续,并为后来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生代诗作了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66.
对于今天的读来说,王小妮是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早在朦胧诗创作的繁荣时代,王小妮就以她接近口语式的平白无华的诗作,像一朵“清癯灵动”的小花,在现代诗的坛上,开得分外显眼。然而,就在她写诗声名日隆,完全有希望沿着一条平坦大道去取诗人桂冠的时候,她开始更多地转向了散随笔的写作。在上个世纪散泛滥的90年代,在充斥着“油腻腻地磨擦着生存皮肤”的平庸之作的坛上,王小妮以她“超度万物,俯看人生的灵气与磁性”,以她对于这个世界的诗意的体味,  相似文献   
67.
朦胧诗呈现出个人化倾向。主体自我的确立铸造了诗歌个人化的灵魂。感觉思维方式的新异敞开了个体心灵的律动。语言形式的狂欢宣泄了个体独特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68.
百年来关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至少发生过七次论争,论争的主要根源乃是关于保留还是取消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论争的焦点主要是:学术性与师范性、教师的数量能否保证以及有元更名之必要。百年论争给当代中国的教师教育留下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9.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历经20世纪70年代的拨乱反正、八九十年代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世纪之交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在改革中曲折前行,逐步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以“关注人的需求,服务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语文教育之路.到了新世纪,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原来高度分化的中小学课程,复又呈现综合化的趋势,语文教学也出现一些“去语文化”的倾向,于是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论争.文章从历史的视角,运用现代课程理论,对当前语文界的诸多争论作了一些犀利的评析和较为缜密的辨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