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30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从叙述学的角度,通过分析木兰故事三个代表性的版本,找出其中重要的叙事元素,阐述其情节发展的逻辑,比较其差异,从而发掘木兰故事的可塑性和探索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运作。  相似文献   
22.
余大吉 《许昌学院学报》2007,26(3):F0002-F0002,F0003
曹操、诸葛亮的文治武功,花木兰的代父从军,可谓无人不知,但要问那个时代的社会日常生活如何,人们却说不上多少,而这却是一个很有趣味很有价值的问题。自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撰写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出版,这个问题便有了较圆满的答案。可以说,这本书是中国四百年  相似文献   
23.
康熙皇帝第一、二次出塞北巡,均为出喜峰口,经今宽城、平泉到内蒙古宁城境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三次出塞北巡,才出古北口,到了今围场一带行围狩猎,木兰围场始置时间应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相似文献   
24.
马育萍 《成才之路》2010,(24):I0005-I0005
我的设计理念是:“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八个宇,这八个字就是小语教学专家张庆先生提出的“八字方针”,用这“八字方针”提升第一课时的有效性,力求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25.
26.
徐钊 《网球天地》2013,(3):108-109
11岁的网球少女朱铭芳,在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可谓“红遍”中国青少年网球圈。她在一个月内连夺“中信银行会员杯”“木兰杯”青少年网球赛这两项赛事单双打的三项冠军。对中国青少年网球选手的关注和扶持是《网球天地》20余年始终不变的宗旨之一,其实早在两年前,本刊就专门报道过这位小女孩,那一年她包揽了“李宁王子杯”国际青少年网球总决赛8岁组单双打冠军。两年过去了,小姑娘并未“昙花一现”,瘦弱的身体里持续不断爆发着令人生畏的“小宇宙”。  相似文献   
27.
满族作为少数民族能够入主中原,能够创造盛世局面,它有四个特点:八旗制度的确立使它力量强大;清帝北巡创造了民族团结的条件,也留下了辉煌的园林;木兰秋狝--避暑山庄,清政府刚柔相济的政策;"敬一人而千万人悦"的指导思想使避暑山庄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8.
《同学少年》2012,(1):24
夏天的雨,虽然下得满街泥泞,却也洗干净了茉莉,留下一颗干净的心。——题记十余载寒窗,低头便是满心的酸楚,提笔便是一纸的泥泞。青葱岁月,望过了海棠,嗅过了木兰,再回首,恍然——总有一种期待,寻觅到内心的平静,不带一丝涟漪。曾企求繁华,梦中也有满眼霓虹,像烟花一样绽放,梦醒时不知飘落何方。学子,总希望依靠自己的智慧,让生活更加殷实,也曾忘记了思想上的独立与安宁。走过,忆往昔,或笑靥如花,或汗如雨下,其实,正如焰火终将归于平静,内心的平静才是一直以来的期待。  相似文献   
29.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女性追求自我尊严、争取个性解放母题的代表作。是汉魏六朝名歌的两大高峰,又称"乐府双壁"。木兰与刘兰芝刚柔相济,为维护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二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两位女性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共通性以及互融性。形成这些特性的原因,与二人自身的性格息息相关,而汉代女性地位提高这一社会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0.
文章就杨钟羲《雪桥诗话》中对木兰秋狝之典的记录,根据杨钟羲的生平思想和当时形势,联系作者本人的遗民身份和满族身份,分析木兰秋狝之典的指向性,突出作者的文化观、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