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1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1篇
教育   23177篇
科学研究   1093篇
各国文化   93篇
体育   669篇
综合类   944篇
文化理论   143篇
信息传播   2337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857篇
  2014年   1998篇
  2013年   1505篇
  2012年   1732篇
  2011年   2072篇
  2010年   1883篇
  2009年   1980篇
  2008年   2368篇
  2007年   1852篇
  2006年   1449篇
  2005年   1382篇
  2004年   1235篇
  2003年   1140篇
  2002年   1122篇
  2001年   938篇
  2000年   599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研究主要从生态学习观视角出发观察和分析职业教育,解读职业院校师生的生态结构特征,剖析职业院校师生之间的教学生态系统的不足,构建有利于职业院校生态学习的相关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12.
工程技术已经渗透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并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新产业创造背后的潜在驱动力之一,各个行业的工程师为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新技术也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工程致力于改变和改善世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工程也可能会对公共安全和健康构成风险。因此,工程专业课程需要引入伦理教育,目前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着普及率低、重视度低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内涵、教育案例、教育方式和伦理抉择等角度阐释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以期引起工程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213.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地位得到凸显.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人地协调观教育的意义,提升在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教育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从而成为拥有人地协调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  相似文献   
214.
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须从中国美学自身出发,在中国文化大语境下进行。中国文化可以看作一部生命的学问,而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是其最鲜明的特质。中医生命观是中国人在思考人与自然宇宙关系、探索人的生命生存的智慧凝结,同时也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形成的一套独特的生命话语体系。因此,从中医生命观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联系来展示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能够为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开阔视野,提供话语“重构”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1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的思想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是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文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16.
我国古代关于乐书的分类至北宋时发生重大改变:即宋前将乐书分别归属于经部乐类与集部总集类二处,至北宋则将之基本归入经部乐类。这一改变根源于当时礼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7.
传统残疾观割裂残疾人身心相互依赖的关系,忽视其社会属性,从而将残疾人边缘化,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特殊群体。残疾人体育也与之相适应,围绕着生物维度展开,以康复为基本使命。“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新残疾观对残疾做出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强调残疾人需要身心群的整体发展,强调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新残疾观赋予体育以促进残疾人和谐发展、融入社会的新使命。残疾人体育已经成为构建协同共生的体育生态环境和促进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18.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滥觞于“观乎天文”,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巫觋们的“通天”事务服务的,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周人用“行为史观”代替了殷人的“神权史观”,认识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纳上下于道德”,则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体现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传为周公等人所作的周初诰令(《尚书》八诰)和《诗经》的部分《周颂》以及大、小《雅》中得到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219.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在理论层面为法治建设摇旗呐喊、声援助威,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启超、胡适、林语堂。他们态度鲜明而坚定,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即以法治作为医治中国弊病的良药,为建设法治国而鼓与呼。他们一方面揭示出中国社会法治建构的历史因袭与重负及所处时代关于法治在实然层面的种种真相,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与批判性;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法治在应然层面所应具有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对法治的推崇与想像,带有理想主义情怀。由于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现实的复杂性,中国作家对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探讨都存在不足,主要是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功利主义解读及其内在矛盾,对开明专制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220.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观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前提。课程观制约科目设置和课程类型选择,其意义在于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课程区别开来,从而为其人才类型与其他人才类型区别开来奠定基础,促进高等教育办学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