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11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1篇
教育   23177篇
科学研究   1093篇
各国文化   93篇
体育   669篇
综合类   944篇
文化理论   143篇
信息传播   2337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17篇
  2019年   361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364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857篇
  2014年   1998篇
  2013年   1505篇
  2012年   1732篇
  2011年   2072篇
  2010年   1883篇
  2009年   1980篇
  2008年   2368篇
  2007年   1852篇
  2006年   1449篇
  2005年   1382篇
  2004年   1235篇
  2003年   1140篇
  2002年   1122篇
  2001年   938篇
  2000年   599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6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222.
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儒道二家提出过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的思想主张,倡导人与环境的和谐。"天人合一"是儒道二家环境和谐观的哲学基础。儒道二家环境和谐观包含一系列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丰富内容。儒道二家在环境和谐问题上虽有不同看法,但都认为人与环境应是和谐一致的。批判继承儒道二家环境和谐观的合理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23.
马克思于《莱茵报》时期开启的经济学研究转向与其在此期间遭遇的物质利益难题密切相关。人们在讨论难题的成因时往往聚焦于马克思经济学常识的缺乏。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对马克思的观念束缚,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或许才是难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破解物质利益难题不仅是马克思摆脱黑格尔理性国家观束缚的必要环节,也是他开启经济学研究转向的最初动因。这一难题的最终破解成为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224.
225.
老子不仅依据形而上的"道"来沉思人类生活的终极目的,而且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性理论体系。按照老子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德性或"德"是合乎"道"的品质,其实质则体现在一个人能够遵循"无为"和"自然"原则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此外,在使用"无为"和"自然"原则解释德性之实质、基本特征的同时,老子也一再强调,认识"道"或天地万物之本原和本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26.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节选)一文,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227.
清晰的速度概念链是形成运动观的前提。论文以“平均速率”和教材中分立的速度概念链引出问题,分析论证“质点平均速率”本质是速率时间积分的平均值,“线速度”本质是“速度”,通过极限、积分、统计等思想方法,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线速度”“速率”“平均速率”等打造成一个完整的速度概念链,并对“平均速率”“线速度”等概念教学提出合适的建议,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运动观念。  相似文献   
228.
甄海娟 《文化学刊》2022,(12):175-178
《道德经》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而在这部著作当中,老子将自己的“得失观”划分为辩证存在的关系,认为“得”与“失”既是对立的,又存在相互依存、制衡的关系。在老子看来,人生在世的“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而如何看待一时的“得失”,关键在于人的“心态”。他也尝试通过疏导和引领,帮助人们摆脱内心短暂的困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用平和的眼光看待“得失”。老子《道德经》中表现出的“得失观”不仅在当时具备超前性,即使是在辗转千年的现代,对于人们也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老子《道德经》中的“得失观”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当代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详细分析了《道德经》中“得失观”对当代人的启示,旨在从思想和心态上帮助当代人解开疑惑,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29.
林海花 《考试周刊》2022,(50):98-102
语法教学作为语言知识的一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语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在主题语境下学习和内化,实现语法知识“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提高其实际运用能力。文章基于主题语境进行英语语法教学实践,提炼出语法教学三大特征:融入情境性、强调探究性和体验语用性;进而结合主题语境总结语法教学五要素:任务驱动、语法感知、规则探究、递进迁移和综合拓展,并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30.
学界对杨万里诗歌的研究,多关注他的政治诗和写景咏物诗,少有人提及他的童趣诗。其实,童趣诗恰恰是最能体现杨万里创作的最高成就的诗歌。有鉴于此,文章试图通过对杨万里童趣诗的解读,以彰显杨万里的儿童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杨万里的儿童心性、人生哲学和理论兴趣对其此类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