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94篇
科学研究   63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赖京闻 《师道》2013,(6):13
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本土作家,把诺贝尔奖在中国由神话变成了身边故事。对于压抑与负载过重的教育,莫言获奖的确触发了太多的渴盼与冲动。当下我们诉求创新的教育,当何方寻求创造的源泉?莫言的创作启迪我们:必须牢牢扎根于这片大地。  相似文献   
82.
最近,全班刮起了一阵"写信风"。首先声明:此信非彼信。我长这么大还没收到过谁从邮局给我寄来的信呢,我的同学们也几乎没收到过。于是,当有个同学把一种小信纸带到教室来时,全班都轰动了。信纸1.5元一小本,一本能写40封信,还配有小信封呢。信纸还有不同类别,有合同、收据、欠条……真是五花八门。因为小巧玲珑、携带方便,这种信在班里大受欢迎:同桌"争地盘",写封信,签个合同,越界就罚;找同学借东西,写封信,打个欠条,再  相似文献   
83.
亦安 《大学生》2013,(24):32-33
正改变消费心理"微果吧"并不是第一家利用微信卖水果的创业团队,上线前,杨畅和张皓就仔细地研究过中国人民大学的"鲜果盒子"和华中科技大学"WE信水果帮"的经营模式。他们发现,这两家都是先有实体店,再把实体店放到微信上经营。而"微果吧"则采用预订购买方式。采用这种形式,是杨畅和张皓经过调研后确定的方案。杨畅解释,水果是损耗率较高的商品,以香蕉为例,保鲜期较短,一两天后就不太新鲜了,容易坏。而商家会将损耗率算到水果的成本中来,这样水果的价格自然低不  相似文献   
84.
王俊杰 《天津教育》2014,(17):43-44
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淘气的学生,教师苦心规劝,忧心如焚,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怒目相对。为何好心换不来好报?笔者以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德育情境设置的不科学:每个人都本能地不喜欢接受他人的训斥式教育,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有痕德育情境,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排斥,于是教师的“好心”自然就被学生当成了“驴肝肺”。  相似文献   
85.
死亡想像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人普遍涉及的表现对象,它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文章采取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选择部分现当代诗人表现与书写死亡想像的代表诗歌文本,试图揭示出诗人的死亡想像的意识与潜意识精神结构,为理想死亡想像的丰富内涵提供一种有效的阐释与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86.
现代自然人性作为现代文学中的一种价值意向并非笼统的抽象,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对人的本能欲望的肯定,对道家自然人性的借鉴发展,对生命强力与生存意志的张扬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7.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颐都作绝妙词。”诗人“以我观物”,产生“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的创作冲动,体物寓情,缘物寄意,将内情与外物、心声与天籁加以融合谐和,便产生了熔铸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咏物诗首要形似,而尤贵神似。下面谈谈古典咏物诗神似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8.
人来到世上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哭声,然后才有笑声,哭与笑成为人最本能的感情的最本能的表达,所以哭和笑就成为歌曲最原始的基调,形成“悲”与“喜”两种基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分支格调。  相似文献   
89.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格理论,从三重人格结构和死亡本能两方面剖析了埃德加.爱伦.坡《泄密的心》主人公的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成因,并揭示了其结局的合理性及作品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90.
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本能和社会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孰大?上个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三部著作。通过研究原始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