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5篇
  免费   6篇
教育   6530篇
科学研究   143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106篇
综合类   135篇
文化理论   54篇
信息传播   33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615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716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717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若恰当引用诗词,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使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进人文修养,而且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一、知识语言文学化提到美观,我们容易想到"对称",它是数学的一个常用术语,它与文学  相似文献   
112.
革命诗词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适当运用革命诗词,可以帮助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3.
《红楼梦》中大量的优秀的诗词,是大观园这个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非常成功,但存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不足。因此,译者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尽力减少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翻译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4.
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在不同层面的有机融合,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正如王国维所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词教学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品味、体验意境当做根本任务,要使学生从与诗词意境隔的状态上升到不隔的状态。隔与不隔的问题首先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举例提出,朱光潜在《我与文学及其他》作了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115.
诗词中截取前人语句或使用前人事迹以为文,借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就是用典。因此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理解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帮助。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典出《晋书·谷阝诜传》:武  相似文献   
11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极佳材料,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课五册课本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选修课也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歌,这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7.
中国是诗文大国、诗文王国,诗词文赋浩如烟海。即使选之又选的高中语文必修本、选修本、读本等,学生要阅读的文本仍然不在少数,也仍然存在教与学课时不足的矛盾。究其  相似文献   
118.
单讲一个烟字,其主要义项有二:①物体燃烧产生的气状物质;②云、雾之气。念武陵人(心上之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心上之人越  相似文献   
119.
扬州某中学推行古典诗词考级引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北京晨报》消息,江苏扬州一所中学将推行古典诗词等级考试。学校方面表示,考级并非强制,意在推广经典诵读。这一消息引起了诸多争论,有专家学者,也有家长学生,支持者认为这对于古典诗词的推广、文化素养的培养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作用,而反对者则认为,诗词无法被数据量化。据了解,扬州的这所中学将针对英文经典以及国学经典实  相似文献   
120.
鉴赏古诗词是一种较高层次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初中教材所选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获得典雅美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