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郑良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91-93,107
“林泉之心”从美学的角度理解,具有二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抱着平等亲爱的心态,与林泉为朋。二是人情人性与山水的共鸣,移情作用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发现山水之美的“林泉之心”,大可以不必隐逸到山水之中,在现实社会中同样可以获得山水之乐。郭熙的“林泉之心”就是美学中的审美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王策 《华章》2009,(21)
"花乌、山水从五代开始,作为中国画具有独特意义的样武,有了稳固地位,成为展示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尤其山水画,自六朝以来,人们越来越表现出对山水的特有感情,山水画成为人们寻找精神世界的载体,是人与自然关系更进一步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人性的回归,这一情感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发展史中."(1)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评:"或问近代至艺与古人如何?答曰:近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2)既然山水在这个时期有如此的成就,说明它的发展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理论上都已接近成熟.本文从郭熙的作品和他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着手,来解读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的一部分"山水画价值论",从而比较全面地了解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本质内涵,这在北宋·郭熙、郭思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有多处体现:山水画家的审美情怀、观照客观景物的审美方式、山水画空间表现与主体心理的关系以及意境理论的成熟等。“远”观念对于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全面、准确理解北宋时期山水画所具有的“超然之美”的艺术旨趣颇多裨益。  相似文献   
14.
《〈林泉高致集·画记〉与郭熙》一文由日本美术史学者铃木敬撰写。此前,中国美术史学者薄松年和陈少丰曾发表过一篇名为《读〈林泉高致·画记〉札记》的论文,其中的部分观点和内容引发了铃木敬的质疑,故有此文。从文中可以看出铃木敬严谨的考据态度和敏感的问题意识,但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薄、陈论文的曲解和误读。此后,薄、陈又发表了《郭熙父子与〈林泉高致〉》一文,对铃木敬的质疑做出回应,并进一步深入、细化了研究内容。阅读中外学者的三篇文章,可以领略他们之间积极的学术争鸣活动。每次争鸣以回应和商榷为出发点,进而通过双方精密的文献考证和追求极致的学术态度,使得对于《林泉高致》以及郭熙、郭思其人其事的相关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通过郭思为其父整理的《林泉高致》为基础资料来分析郭熙的《早春图》儒道思想结合的特点。并进一步指出郭熙的《早春图》中儒道思想是平分秋色的,像是骨骼和血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1982年8月21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只身来到距老枝江县城,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西十五里的独柱山下的一所叫石门坎的小学报到,一位民办教师从家里提来两捆稻草,把我安排在一间十多平方的土屋里,然后对我说:"今天晚上,你就一个人住在学校里。"这是我第一次单独在一个地方过夜。我还清楚地记得,窗外的月光煞白煞白,猫头鹰不时发出"嗯——嗯"的叫声。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极度的失望。学校有一位民办教师叫王朝旺,他家离校园只有300多米。一天,放学后无事,我到王老师家帮忙干农  相似文献   
17.
《滨州学院学报》2018,(5):80-84
突破以往研究中对郭熙美学思想分析的儒道判别的框架,从"学画""作画""观画"三个方面对《林泉高致集》中表达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郭熙的画论思想包括重视学画时的修养工夫、作画时的变化以及观画时的林泉之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分析《林泉高致》,转化出山地乡村景观空间自然化、“四可”化、因地制宜等营造原则;提出了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主次分明的景观配置和诗意化的景观表达等空间景观营造方式,并通过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认为乡村景观空间营造可从山水绘画理论中汲取营养,营造如画的乡村景观空间,从而提升乡村景观空间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9.
人对山水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观照活动。人对山水或主体对客体采取审美态度,首先必须具备超功利、超道德、摆脱理性意识的“林泉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山水审美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审美体验活动要经历从感官的愉悦到精神的超越的过程,即先是耳目之欣悦,继之而来的是心灵的律动,到最后则是“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的生命愉悦。如此,审美主体不但对客体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对其自身也是一次精神的提升,使自己从现实生活中世俗的人转变为一个“佳意好景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20.
王霞 《文教资料》2014,(24):65-66
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各个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受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画时,存在思维局限在焦点透视、用体面表现事物、对景写生缺乏想象、用笔用墨较为生疏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希望从宋代画论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