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7,假新闻泛滥的五大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嘉 《视听界》2008,(1):98
一、片面追求轰动效果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采用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发表有炒作价值的新闻。这些新闻多是追求轰动效应、争奇猎怪之作。有不少假新闻,记者和编辑只要多花点工夫核实一下,很容易发现漏洞,但是出于“抢新闻”的考虑,宁愿先登出来再去追踪求证。比如,《美国枪击32名大学生案凶手为中国人》的假新闻。去年4月16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发生,第二天中国新闻网发布来自纽约的消息,称“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  相似文献   
12.
6月15日,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宣布撤销华盛顿邮报参与自己竞选活动报道的资格.之所以作出这项决定,是因为美国佛罗里达州臭兰多市发生枪击事件之后,这家报纸声称,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暗示美国总统卷入这场枪击案. 不过,也有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这种做法是非常高明的竞选策略.现在美国的总统、法官和国会议员都失去了公信力,而作为美国第四权力的媒体也没有了吸引力,一些媒体被资本家所垄断,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弱势群体,他们报道的内容以及报道美国新闻的角度令美国中下层居民气愤不已.  相似文献   
13.
名刊要览     
《中国新闻周刊》2011,(4):10-10
枪支、演讲和疯狂 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枪击事件,让美国政治左右两派势力长期相互攻击的局面赤裸裸暴露在了世人面前。自由派和保守派激进人士们纷纷抓住这一事件大做文章。从表面上看,此次枪击案是一个疯子试图和正常社会为敌,但它却暴露了两派势力都试图和正常政治秩序对抗的忧人局面。  相似文献   
14.
李记 《新闻天地》2010,(2):74-74
如何在制度革新上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固然重要,如何用更智慧、更理性的方式处理那些容易使流言蜚语大行其道的极度敏感事件,无疑更是各级职能部门迫切需要补习的“功课”。因为.凡事都有“两个版本”,绝对不是好事。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夺命32条的赵承熙依然得到了美国民众的同情与宽恕。宽恕,是结束苦痛的句号,是为了让所有的人感受到人的尊严与意义,感受到人世的温暖与希望……  相似文献   
16.
新闻榜     
《中国新闻周刊》2004,(14):12-12
切尼:美国副总统中国之行 在美国国内关于伊拉克的辩论如火如荼之际,副总统切尼展开了他的亚洲之行,4月13日他到达北京,开始为期两天的访华行程。这是切尼20年来第四次访华。除了中国之外,切尼此行还访问了日韩这两个重要盟友。 作为台湾地区选战后首位访华的美国高层官员,切尼访华不可避开台湾这个议题。与此同时,切尼还肩负美国商界的期待,美国商界希望他能游说中国购买美国的核电设备。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校园枪击案凶手初步认定为中国留学生 【刊播媒体】中新网 【发表时间】2007年4月16日 【作者】邓悦 刘小青 【“新闻”】今天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击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该行凶男子是一名持学生签证来美国就读的中国留学生,现年24岁。但警方称他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生。消息源《芝加哥太阳报》透露,他于去年8月7日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航班飞机从上海出发,在加州旧金山登陆美国,持学生签证入境。  相似文献   
18.
第一西比利亚门前的枪声 1939年12月21日下午6时20分许,也是夜幕正降.华灯初上的时分,坐落在静安寺路(今南京两路)1135-1137号的第一西比利亚皮货店门前,响起了连连的枪声。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当代体育》2009,(9):54-54
枪击案后续 上个月枪击前灰熊球员安东尼奥·布克斯的劫匪已经被抓住.这名年仅16岁的嫌疑犯同时被指控与6月20日的一起枪击案有关。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反对禁枪的N个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个人的持枪权利涉及自由价值观,受到宪法的严格保护。尽管枪击案屡屡爆发,但许多人仍然认为,全面禁枪不是美国的选项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的发生,再次引起人们对美国枪械管理制度的质疑。美国之外,人们普遍认为此次惨剧是枪支泛滥的恶果,就连布什总统的铁哥们儿——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和英国首相布莱尔,都指出美国应该反省自己的“枪械文化”。但在美国国内,大多数人对此仍然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