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432篇
科学研究   24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章台柳”的典故出自韩翃和柳氏的爱情故事,其后“章台柳”成为中国文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常常作为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是“章台”和“柳”两个意象的组合。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12.
萧公权治学方法的产生条件有三点:家学、师承和自悟,在此条件上产生了他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坚持兴趣至上,对学术要先有浓厚的兴趣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坚持学术独立,“为学问而学问”;在进行材料的收集和甄别时,“放眼看书,小心抉择,假设自在胸中”;最后,他的治学还体现出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和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给当前的治学和教育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13.
本期我们选了她的《咏物篇》(节选),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对笔下草木感恩般的细腻描摹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睿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缓缓流淌的美的温情,更是猝不及防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214.
朱敏 《文教资料》2008,(30):14-16
柳作为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文化中传播了几千年,走进了中国文人的心中.在传播过程中又被文人们进行了接受和演变,使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传播与接受的视野下对柳意象在表现情感内涵以及人格化方面的变化与演进、传承与创新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15.
华裔法语作家山飒的小说《柳的四生》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四个发生在不同历史时空的故事,诠释了"柳"的象征意义。"柳"不但象征作为客体存在的女性,同时也象征抽象的观念,即"柳"象征生命复苏和转世复活,以及时光易逝和盛衰无常。对作品象征意义的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16.
目标确定:一、积累掌握本课常用文言实词的含义。二、了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气质。三、学习写“幽默小传”。  相似文献   
217.
刘菡 《文教资料》2011,(4):94-96
文章分析了胡适、萧公权来沪求学的缘由和主要经历,分析了二人经历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透过二人的经历,总结并评价了20世纪初在沪外来学子生活学习的特点和影响。  相似文献   
218.
抗战爆发后,清华大学教授萧公权并未随校南迁,而是只身赴川就任四川大学庚款讲座教授。事实上,萧公权赴四川大学任教,并非辞去清华大学教授职务,而系通过向清华请假的方式。此后,他因种种原因不能返校,波折不断,终至辞职,也导致他8年后不愿再北返清华任教。这其中的原因,有时代原因,有个人原因,也有学术背景方面的因素。通过萧公权南渡北归的个案,折射出大时代洪流中学者的命运,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19.
从法律的视角来观察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十分显著的矛盾存在于私权的不断觉醒、扩大与公权依然强势的干预、管制之间。这种矛盾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将会愈演愈烈,甚至上升为激烈的冲突。本文从私权与公权的概念入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并分析私权与公权的冲突所在,对“限制公权以保护私权”与“公权的存在正是为了保护私权”是否存在矛盾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对限制公权的范围及方法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对公权进行限制的具体做法,包括维护公权威性、引入社会权力、完善监督机制和救济以及反馈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20.
顾围 《文教资料》2012,(34):185-186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多多,往往高耗低效,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笔者结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例,提出优化问题设计,问题当为学生学习语言、开启思维,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而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