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68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胡巢生 《化学教与学》2011,(6):84-85,61
对比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对比是辨别异同,区分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物质普遍存在的个性与共性,是我们进行对比的客观基础,对物质进行对比,可以采用不同形式。对比实验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引入、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2.
与寒山、拾得在史实上的模糊性相反,在民俗信仰心理及禅宗语录他们毫不含糊地现身,因此本文将之视作一个与中华文化精神即大道相等的符号来予以理解。这个符号集中在栖居于自然中的寒拾身上而具体表现为隐者、禅者与诗者,它的内核就是藉着语言的破执取向而与生生之流融一体,亦可说为与大道合一的和谐境界,因此和谐诉求本身就是即俗世即超越的。具体讨论则围绕禅语中所呈现的寒拾的符号意义,及禅宗意趣与寒山诗的互相发明展开。  相似文献   
183.
诗意地生活     
生活如诗,从古到今,浪漫情怀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之一。面对生活,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乐在其中;苏东坡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屈原低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意地生活,把自己也变成诗,这样的情怀如同一颗种子,一直埋藏在很多人的心中,当微风徐徐吹来,  相似文献   
184.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也可以称为"新诗"。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185.
刘翠英 《江苏教育》2012,(12):61-62
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学习实践、生活历练等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在品德、学识、情感、精神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所形成的综合影响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内在因素与外显行为的有机统一,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格魅力分析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在多年实践中,认为高职院校教师以下三个层面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6.
小学英语课堂应是师生生命同生共长的诗意栖居地。教师应把学生看做是鲜活灵动、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I生地发展,奏响英语生命活力课堂的和谐曲!  相似文献   
187.
王楠 《江苏教育》2010,(9):61-63
梦想,在忙与茫中遗失 我,乡村小学的一名打字员。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用老式的铅字机一个字一个字地往蜡纸上敲击,在陈旧的油印室中印试卷,扫地、擦桌子、发报纸……日复一日地重复工作,身心疲惫。生命就一日一日地如此消耗下去?虽然偶尔也会想,生活应该怎么样?生命应是什么颜色?偶尔也会感觉自己的灵魂干瘪,但渐渐地,看看周围,大家都这样,似乎“都这样”便是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88.
张清静 《成才之路》2010,(19):76-7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少年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新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使学生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从而让学生在阅读对话中进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89.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家园意识。所谓家园意识,就是人类对于故土的一种持久而执著的依恋情感,它能把漂泊异乡的游子与远隔千山万水故乡联系起来。当代文学应当将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中那种源远流长的家园意识续接下来,传承下去,为在精神上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寻找到一方灵魂的栖居之所。  相似文献   
190.
还乡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本文试图将荷尔德林《返乡——致亲人》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加以比较,从"还乡之原因"、"还乡之进程"及具体诗歌文本的解析,来阐述两者之间"栖居"与"逍遥"所对应的人生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