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03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72篇
教育   22536篇
科学研究   1091篇
各国文化   88篇
体育   652篇
综合类   946篇
文化理论   138篇
信息传播   2297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505篇
  2022年   584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834篇
  2014年   1944篇
  2013年   1423篇
  2012年   1662篇
  2011年   1987篇
  2010年   1830篇
  2009年   1938篇
  2008年   2276篇
  2007年   1808篇
  2006年   1399篇
  2005年   1327篇
  2004年   1223篇
  2003年   1127篇
  2002年   1110篇
  2001年   921篇
  2000年   589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知识观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论,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性问题,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乃至教育组织体系和服务模式。知识是人类对认知客体的认知和表征,受到媒介技术的影响,技术变革也推动着知识观的进步。以媒介技术发展为线索,知识的“技术”发展史可划分为口传时期、手写文字时期、印刷文字时期、电子传播时期、数字传播时期五个阶段,其在知识的表征形态、存储方式、传播载体、主要类型、传播方式上均有差异。在数字传播时期,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空间使得知识内涵扩展、知识数量激增,随之出现的网络化知识呈现出分布式存储、动态变化、综合性碎片化、知识生产即传播等特点。知识的本质属性从静态的线性知识演变为动态的网络化知识。网络化知识呈现出复杂网络演化的规律,对其表征与抽取是揭示网络知识演化规律的关键。网络化知识可以汇聚人类全部智慧,通过“涌现”实现对认知客体的整体识别,能够及时汇聚并传播最新前沿成果,在完整性、复杂性、动态性三方面呈现“回归”知识本源的趋势。网络化知识的出现将引发教育内容和组织方式变革,推动学校与社会日益融合,并呼唤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2.
田如蜜 《英语教师》2022,(22):179-185
针对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英语学习活动观视域下的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进行探索。结合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教学实例,展示通过“阅读→写作任务卡→写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微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积极借鉴阅读材料,促进其读写能力提升的教学实践。提出立足文章词句,挖掘精彩描写;立足文章结构,搭好写作支架;立足文章情节,关注思维创新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3.
叶秀芳 《英语教师》2022,(24):159-164
分析生生互动活动对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意义,以及初中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活动存在的问题。以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4为例,探究初中英语课堂生生互动设计观。认为教师要保证初中英语课堂生生互动活动易操作、多样化、趣味化、情境化,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体现交际性,融入思维品质培养,趋向真实。  相似文献   
164.
165.
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的道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民主观、公正观、平等观、人道观和自由观,这些是善待他人的道德观,也是解决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道德教育难题二的重要教育内容。这五观在内容上相互包含,功能上相辅相成,实施中相互支撑,是全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6.
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矛盾吗?如何实现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的统一?本文通过对一次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前后教学改进实践的深度观察与反思,凝练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教学改进策略,旨在为高中英语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升新课程实践力、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167.
非道德作为道德域中的可容阶段,与不道德一并成为道德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实现个体道德自由的价值.但现实中,非道德一方面被高标化的道德遮蔽了存在空间,另一方面在道德和不道德裹挟下具有道德相对主义之嫌,且受难于集体与个体意识的对抗,致使非道德难以被接纳.在面临这一复杂境遇时,学校德育应教会学生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实现高标化道德...  相似文献   
168.
范若恩 《政治思想史》2022,(4):41-48+197
群氓与看客之辨为各个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也是莎士比亚研究史上一个争论长达400余年的重要命题。令人感兴趣的是,鲁迅在其早年和晚年分别对同一部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中著名的群氓场景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他少年期间将剧中罗马群众归约为被煽动操纵的无理性群氓,而在其晚年则将其解读为政治力量角逐博弈中的冷漠复仇看客——其启示意义不言而喻。如果从侨易学理论视野解析,这一转变与其留日、北上、赴沪等人生跋涉行旅的物质位移产生的“异质相交”以及基于此的精神质变有着密切关联。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解读,并非全然冲突对立,而是体现了鲁迅如何还原出莎士比亚对群众现象丰富复杂的思考,从而达至变之上的恒常之境界。  相似文献   
169.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本研究主要从生态学习观视角出发观察和分析职业教育,解读职业院校师生的生态结构特征,剖析职业院校师生之间的教学生态系统的不足,构建有利于职业院校生态学习的相关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0.
彭华 《武陵学刊》2022,(6):19-25
人是时间性的存在,生与死是其两极。人又是有限性的存在,对不朽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愿望。“生死关怀”与“不朽关怀”,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中国人的生死观和不朽观,与时间观念和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在儒、释、道三教之中,对中国人的生死观和不朽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占主流地位的是儒家和道家,达则为积极进取的儒家,穷则为独善其身的道家。中国古人试图通过“三立”、行孝、碑铭、行乐等以达到不朽,其中最根本的不朽还是声名不朽与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