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篇
  免费   1篇
教育   837篇
科学研究   125篇
各国文化   80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正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山海经》中等文献记载可知,门神信仰和门神画可以看做是民间年画的前身。后来大门上画秦  相似文献   
82.
目前,传承下来的节日风俗中,观察其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生活方式的需要,尽管千变万化,逢急遇难,总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每个节日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83.
俊杰和文君分别在法国和英国的名牌大学深造,并学成回国。 两个优秀的“海归”回忆起在异国他乡度过的岁月,对不同国度的风俗文化感触颇深。他们初出国门时都闹过笑话,甚至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  相似文献   
84.
王路平先生的《贵州佛教史》在探索源头时不强作解人 ,多费笔墨 ,只把贵州佛教之源上溯至西晋 ,而迳以唐代牛腾作为贵州佛教传播之始 ,表现出其学术严谨性。该书大量利用黔僧史料 ,以及贵州各地方志 ,发掘出许多新鲜内容。在佛教史方面 ,注重法脉相传 ,把贵州佛教与全国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方法上 ,本书史论结合颇佳 ,难能可贵。读一本《贵州佛教史》 ,了解西南一方风俗民情 ,知道多民族社会的形成史 ,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85.
张雅真 《寻根》2021,(1):83-86
一 糕印、饼印、粿印形制各异、工艺精美,是颇为珍贵的民间艺术创作和文化创造.不仅代表着闽台两地的饮食文化,也反映两地的习俗信仰、节庆生活;同时也显现出艺术与生活结合为一体的传统风俗,在福建、台湾等地年节婚庆、敬神祭祖等传统民俗活动中都有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86.
两汉“风俗使”演变及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风俗使”源于三代周秦时期的采风制度,但至两汉时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这种只观风谣的古老制度发生了变化。两汉的“风俗使”除继续其“观风采俗”职能外,还用来考察官吏得失,延登贤俊,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而且成了监察地方行政得失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作为一种受皇帝临时差遣的制度,“风俗使”虽没有形成固定的官职,也没有具体的职掌,但由精通吏治,明达政事,多历显位,具有一定执法水平的朝官吏组成的“风俗使”巡行郡国,在录怨狱、禁苛暴,查吏治得失,赈灾济贫,存问鳏寡,显贤进能,推进教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弥补了中央行政职能的不足,在加强社会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7.
上博楚竹书《诗论》以较多文字评述了《诗.召南.甘棠》,指出《甘棠》表达了民众敬爱召公并延及其所休憩的甘棠树之情感。《诗论》强调“敬爱其树”、“其报厚矣”,这种对甘棠树的爱护,不仅由于召公曾舍于树下、听男女之讼于树下,从上古风俗的角度考虑,还包含有民众对“甘棠”作为社树的尊崇与爱护。  相似文献   
88.
那些十数亿人一台晚会的神话.那些寒冬腊月的春运路途,都只是中国人过春节的过渡形式,真正盛大的春节还没有来临。  相似文献   
89.
清人的饮食风俗,是清代社会生活风俗体系的基本“元素”与重要构成部分,而清人的饮食结构与方式、百姓的饮食生活、它们的发展与演变,既是体现各历史时期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展示清人社会生活风貌演进变革历程与轨迹的活“窗口”。  相似文献   
90.
杨俊 《云南档案》2003,(5):43-44
提起西双版纳,很多朋友都会联想到她旖旎神奇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热闹刺激的泼水节等等。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有时参观傣家村寨或寺庙时,可能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傣族群众,敲着锣、打着鼓抬着祭祀用的供品,前往佛寺。还有些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在傣族佛寺和佛塔周围,立着许多竹杆,上面垂下一条条色彩鲜艳、形式各异的幡,幡上拴着崭新的、面值不等的小额人民币,有的还挂着一面小圆镜,紧挨着竹杆底部的是用三根尺把长的竹子扎成的、类似发射塔状的架子,上面插着呈放射状的竹签,竹签上插着纸花、塑料花或夹着人民币,架子底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