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99篇
科学研究   56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较为严重的迷信回潮现象。此现象一经出现就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和批判反思,普通群众、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分别从各自的立场采取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普通民众通过报纸刊登文章揭露迷信活动,专家学者通过召开研讨会等形式进行社会呼吁,政府部门更是通过相关的行政规定、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宣传以及必要的强制性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2.
鬼魂迷信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后者有着天然联系。鬼魂迷信在其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带有纯粹的祖先崇拜及鬼神色彩,而到了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与伦理道德逐渐取代神秘因素成为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学与理性的思想进一步冲击了鬼魂迷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使后者不断边缘化,以致逐渐淡出人类历史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3.
现代迷信的本质、特征和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界定迷信的概念和揭示现代迷信的基本特征入手,认为迷信并非愚昧无知的代名词,迷信在本质上是人们对自身的命运、运气的一种非理性的信仰和活动,现代迷信的存在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74.
集周代社会诗歌大成的《诗经》,既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光辉学作又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然而前人多从学的角度去研究其价值,而很少涉及到它所反映的其他社会内容,例如周人的宗教哲学观等。从《诗经》的大量篇章中,论证周人宗教哲学观在《诗经》的表现并进而分析周人之宗教哲学与殷人宗教哲学的相承相因相革的关系,从而论述周人宗教哲学反映于《诗经》的内容,是周人对殷人宗教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5.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对死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对死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明与物质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6.
宋明时期,宋学排斥谶纬,经学、纬学彻底分家;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发生转变,谶纬神话难有立足之地。谶纬之学显然大势已去,不过,宋明以降,民间对谶纬之术的研习不绝如缕、学者们也开始致力于谶纬文献的整理工作,这说明谶纬的思想效力仍存,非主流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潜在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7.
职业规划:同样不能迷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进化使人们感受更多的是大量信息涌入以及自己的目不暇接。职业规划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使长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通过理念的不断更新,开始意识到什么是职业规划,什么是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同时也体会到:在过去的岁月里,自己成长中因盲目而留下的诸多遗憾原来是成长无知的反馈。  相似文献   
178.
一些和死亡、殡葬有关的汉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殡葬习俗。最初,这些殡葬习俗都表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些习俗逐渐复杂起来。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蒙上了迷信的外衣,严重地制约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沿袭下来的殡葬方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9.
正如任何事物在其存在和发展中都存在主流和支流乃至逆流一样,在《周易》热中,也同样如此。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某些组织、人员,这些年来不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而是用非科学乃至反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不是尽力发掘和弘扬它的精华,而是专门挖空心思地去宣传它的糟粕,甚至别出心裁地炮制和兜售新的糟粕和迷信,造成相当大的危害。为此,再次呼吁和强调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是非常必要的。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周易》,就是倡导并坚持客观的、历史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0.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