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373篇
科学研究   68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本人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在作文教学方面初步了解到新材料作文的构成和特点,并通过解题思路总结和整理,发现材料作文立意可以通过紧扣材料,"靶向"立意来巧妙应对,于是在材料作文立意方面给考生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92.
高中生写作中应努力从思维、语言、结构等方面着手,深化理性思维,提高写作能力和品位。本文就如何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实现理性思维深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3.
《考试周刊》2019,(A0):50-51
当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内涵丰富、文质兼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典范性,编者精心设置的课后习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感知、解构文本的抓手,更是对文本有效的补充与阐释。高中语文教学就需要深入审视散文课后习题设置的特点和不足,为学生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分别从散文课后练习的编排特点、存在问题和运用建议三个维度出发,旨在提升课后练习的运用效果,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要着力于知识生长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概括能力的生长点,复习时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从选读课文或课外读物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做练习;叙事是写作能力的生长点,复习时要从叙事文入手,从叙事清楚、具体和表达真情实感等方面提高记叙能力,并在书信、想象文的习作中继续提高。  相似文献   
95.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两位教师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他们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学习生字词;概括文章大意;抓住人物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规范、易于操作的  相似文献   
96.
语言概括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为例,既要明确要求,又要习得方法,还要在课外阅读中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培养出语言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97.
在教学实际中对一般情况而言,特殊情况往往比较熟悉,且易于认识,因此常把特殊作为实现化归的途径之一。故我们常通过构造一般原型并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给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也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8.
如今,情境教学模式受到教育界的大力追捧及广泛应用。通过创设情境链的方式构建优质课堂,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大胆感悟,真切地感受字词的深意、描述方式的精妙,以及作者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99.
如何看待和分析省略论证是当代论证研究的重要话题。与经典方案不同,近年非形式逻辑领域出现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非经典解释——希契科克方案和弗里曼方案。它们或全部或部分否认省略前提,力图通过论证的相关概括条件句分析,以“实质推论规则”取而代之。问题是,将相关概括条件句转化为实质推论规则的做法有待斟酌,不仅在论证结构刻画方面劣于经典方案,而且在论证评估方面舍弃了省略前提的真实性或可接受性标准以及在可构成演绎推理情形下形式推理规则评估这些宝贵的财富。此外,相关概括条件句追求在最弱意义上展现已陈述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但却因过弱而不能充分满足实际论证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0.
卫绍生 《寻根》2009,(4):4-8
“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说法,让人们对阴阳有了初步的认识。它和“道”、“神”等抽象概念紧密相连,毫无疑问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或者说属于抽象的理论或理念;“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为洪范九畴之首,所谓“初一日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要素,它同样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抽象概括。到了战国时期,邹衍、邹夷总结此前出现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