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636篇
科学研究   501篇
各国文化   35篇
体育   150篇
综合类   98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39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287篇
  2012年   318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309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杨维立 《云南教育》2007,(7X):39-39
据《南方日报》7月5日报道,7月4日上午,在中国保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去年全国约有1.9万名大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45%的事故是因为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引起的,18%的事故是因为学校管理问题而发生的。  相似文献   
52.
河南省云台山景区日前通告,称上海游客翁懋在其小寨沟景区被猴子蹬落的石头砸中头部,不治身亡。此后,从冠生园相关人士处证实,翁懋为冠生园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事发前已退休。事后,很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又挖掘出,死者曾经是大白兔奶糖的创始人,从而更增加了这条消息的段子成分。明明是一件关乎死亡的严肃问题,却逐步演变成一条颇有逗逼意味的新闻,让人感到舆论的撕裂。  相似文献   
53.
徐利芳 《文教资料》2006,(25):49-50
《儿子与情人》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能的理论,书中黑暗这一意象象征着潜意识和死亡。光明与黑暗,死亡与生命存在多种关联与相互影响。主人公保罗对溶入黑暗的热切期望表明劳伦斯对回归人的初始状态——死亡的渴望。  相似文献   
54.
在长篇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塑造了一位权威人格的典型代表———杰拉尔德.克里克。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表明,劳伦斯早在一战期间就认识到了权威人格的实质和潜在破坏性,杰拉尔德之死表明了作者对权威人格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55.
是否需用脑死亡取代传统死亡标准的问题,其实最终不是事实认定的科学问题,而是是否有收益或收益大小的价值问题。经分析,用脑死亡作标准的死亡判定方案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弊的一面。虽然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脑死亡的判定方案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但也不等于它就是我们应当选取的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其实是心死亡的死亡标准与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并用,以脑死亡判定标准作传统死亡标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56.
挽歌即送葬之歌,由牵挽灵柩的人所唱,其起源颇早。魏晋文人喜以挽歌为题作诗,借以集中细致地歌咏作为生命个体的生之快意与死之悲伤,同时这种复杂的心态也赋予了挽歌悲怆与旷达的复杂况味。文章试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对《文选》中收录的挽歌诗作简要论述,以期梳理并展现魏晋不同时期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7.
透过《野草》探索鲁迅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的作家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意识” ,但实际上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表现人们的“生命意识”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鲁迅的《野草》看似是一些随时而发的、零星的“小感触” ,却是鲁迅在经历了 40多年的人生悲喜剧后 ,以相当成熟的心理状态 ,写下的充满睿智与苦闷的人生哲学。笔者试图从《野草》中探索鲁迅关于生存的思考 ,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鲁迅其人  相似文献   
58.
川端和余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死亡叙述。考其死亡叙述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家的死亡意识;死亡的抒写方式;死亡叙述的审美效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9.
死亡是个体存在的必然归宿。汉乐府中充盈着对死亡的冥索与反思。人们面对死亡,分别采取了争竞人世,服食求仙,放情不的人生态度。它们的特点分别是战胜死亡焦虑,推迟死期和忘却死亡。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都是对人生真谛的思索和内在人格的追求,是对生命强烈的欲求与留恋。  相似文献   
60.
儒家不仅包含丰富的道德内容,也包含宗教内容。儒家认为,人死后魂魄分离,通过招魂仪式可以让死者复活;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快乐的,人害怕死亡;孝道是对在世父母、长辈的尊重,通过祭祀祖先以期盼先辈们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