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97篇
科学研究   3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陆剑萍 《英语广场》2020,(27):39-41
互文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指文学作品本质上对其他作品的吸收和转化。文学作品之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可以借助对一种文学作品的研究,剖析出另一种文学作品的特征。本文以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和大卫·马梅特的《拜金一族》为例,通过分析二者的互文性关联,对英美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2.
103.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生-"之间"意味着存在者向有限的既定的历史性的穿透。在这里,"之间"命名为对操持的承担,呼求着生命的出席,同时还标画着存在者刻画的源始根据所在。运思生-"之间",不仅是就发生性的开展来把捉存在者向其自身的切近,揭露存在者的存在;而且也是就存在者的切身向性来领会存在者在场的历史性、有限性,进而以有限性为根据来筹划存在者的持存,从而使得存在者在寻视其命运的通途中得以赢获自身。  相似文献   
105.
福柯对人的思考是在亡的背景下展开的,他继尼采的“上帝了”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人的亡”这一具有多重含义的判断;并在一系列的著作中对造成“人的亡”的外在社会原因也即权力的具体内容与规律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最后指出在权力的支配下,人的复活只能依靠随时随地的反抗。  相似文献   
106.
<生桥>讲述的是乱世中三个戏子的生生的故事.怀玉的背叛源于一种对功名的欲望,丹丹对怀玉的背叛源自于爱.李碧华的小说中述说的都是相同的"背叛",华丽的人生最后都因背叛而划上一个凄冷孤寂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7.
“动词+死”结构的语用和语义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结构词性转换后会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引起一系列的语用和语义变化,如搭配范围和上、下义,主一被动转换和主语特征,否定特征和标记词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蝴蝶君》是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对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歌剧《蝴蝶夫人》的"逆写",颠覆了西方对东方的模式化观念。西方男子伽里玛爱上东方"女子"宋丽玲,二十年后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蝴蝶夫人",而后在监狱中自杀。运用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分析伽里玛之,揭示伽里玛亡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东方幻想,也在于他清醒的认识到他和"蝴蝶夫人"一样的"女性"以及"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109.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福柯的“人之”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了”。  相似文献   
110.
<正>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节选)1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那颗硕大的星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我哀悼着,并将随着一年一度的春光永远地哀悼着。一年一度的春光哟,真的,你带给我三件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