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九一八事变后,抚顺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抚顺大肆开矿设厂,疯狂掠夺资源。抚顺以畸形的殖民化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日本掠夺资源,屠杀与奴役中国人民的缩影。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置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学术的大背景中,借助后殖民批评话语,考察"中国视野"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价值;阐释其超越后殖民批评思维局限的哲学基础,即"和而不同";探讨后殖民语境中西方音乐研究的发展愿景,即"不同而和",这也是"中国视野"西方音乐研究彰显出学术民族化、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帝国主义和与之相关联的文化都肯定地理和关于对领地控制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民族文学的崛起,从中也能看到民族文学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时下已成为话语主流的虚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作者以皮埃尔,利维的近作《赛博文化》为切入点,考察认为虚拟技术已创造了一个新的、动态的知识空间的主张。作者质疑新的去疆土化的技术知识空间比其他(即具体、有形的空间)“更好”的草率认识,指出这个跨疆域的空间其实是一个分裂的世界,并不是技术文化所指的“新宇宙”。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是衍生于西方文化语境中的学科与实务,当其被移植于中国大陆本土时,如果不考虑两种文化的异质性,必然会造成专业发展的营养受制,本文称之为"绞溢"现象,具体表征为专业身份的纠缠不清、理论与实务的断层等.这一病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病理根由,如,专业发展中的"自我殖民化"、"麦当劳化"和"剧场化"等倾向,本文要具体深究的正在于此,并依照这些病由对该专业发展的绞溢现象提出了某种可能的诊治路径.  相似文献   
16.
日伪时期,日本在内蒙古西部不仅强制推行日本语教育,而且在社会中大量使用日本语。日本语的使用除日常会话外,还表现为在汉语言文字中大量使用日本语汉字词汇。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研究:一是官制中一些政府机构的名称和官职的名称改用日本语词汇表达;二是政府公文、法令中广泛使用以前未引进的日本语词汇。这些现象是日本推行殖民统治的必然结果,属于文化侵略活动。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全球化现象的多维审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利弊互见、机遇与挑战并存。教育全球化还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期待全球力量的积极建构。从中国学者的视野看,当下的教育全球化进程具有经济化倾向,冲击了教育公平理念;具有殖民化倾向,消解了公民身份认同,具有弱控化倾向,侵蚀了国家教育主权。中国应对教育全球化挑战,既应解决好自身内部的问题,促进教育实力的提升,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建构,维护国家的教育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德育》2012,(7):4-4
林海亮、李雪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前,德育叙事研究至少还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加重了"非理性殖民化"。非理性殖民化,是指理性对非理性的强势入侵和控制。德育叙事的研究和运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以后,城市建设和发展围绕着本土化和“去殖民化”两大主题展开。在本土化方面,城市发展理念由西方化转向中国化,城市建设内容从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城市建设的依靠力量从依靠少数殖民者转为充分调动本土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在“去殖民化”方面,青岛市政当局和社会各界通过经济合作、政治动员、文化建设、空间改造等途径,祛除殖民主义遗留的消极影响。近代青岛主权收回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增强青岛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推动青岛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爱尔兰戏剧运动》的文本细读来分析叶芝的戏剧理念及其历史内涵。叶芝希望通过剧场艺术来呼唤和建构爱尔兰民族精神,并以此对抗英国帝国主义的戏剧文化;他把当时风行的现实主义客厅剧视为欧洲中产阶级堕落的文化表现,提倡回到民族主义的浪漫主义艺术。在语言上,他也坚持爱尔兰西部乡村农民所说英语具有的音乐性,而否定现代社会受教育阶层的新闻语体。这样一系列的对峙,使叶芝的戏剧理念呈现为“去殖民化的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