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2篇
教育   227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7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一、运用音乐创设美的情境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在这种联觉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2.
《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是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之间的精神传递,是两个天才女性激情碰撞的心灵对话,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与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寻,是真正自觉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并启迪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53.
从伦理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德育思想在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个性教育与人格教育以及规范德育与创造德育等方面已渐渐走向整合,在这一运思趋势下,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分层、对话模式以及“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德得相通”的德育心理机制都显示出了其愈久弥新的智慧探索品质,是我国现代德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54.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为文化语言交流提供了新机遇,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兼有"教师"和"旅居者"两种身份,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双向"桥梁"作用.海外国际汉语教师应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行为进行区分,确定沟通、交流的重点,提高教学能力、中华文化阐释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  相似文献   
55.
陈瑞  谢清果 《传媒观察》2023,(11):107-115
民心政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要义之一,党的二十大把民心政治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民心政治在中国政治语境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中,以自我传播、家庭传播、组织传播等为路径,坚持以道德建设为民心政治之本,重视自我党性修养和家庭建设对民心的影响,通过组织传播,弘扬民心政治的治理理念。在民心政治“撒播”式的推广和弘扬中,实现与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情”,以期产生“吸附”的传播效果,使其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共同致力于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6.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57.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又阐明了改善民生与凝聚民心民力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58.
盲目发展是瞎道,眼前得利的发展是窄道,利己损人的发展是歪道,裹足不前是死道,科学发展才是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59.
龙睿  弓艳青 《青少年日记》2010,(11):F0004-F0004
本刊讯 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清徐县教育局于今年在全系统扎实开展了“作风整顿年”活动。  相似文献   
60.
"为人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所在。"道"既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规定性,也决定着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中国文论是一种民族文论,包括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历史文论遗产和当代文论实践两个方面。中国文论建构的合法依据在于用话语表述或通过话语形成的、某种动态的特殊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处在形成过程之中。如何秉承中国传统文论的意义旨归,是多元文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论的理想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