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什么叫有深度的阅读?简而言之,那就是在思考状态下去读书。这种阅读方式不同于看电视连续剧,只是忙着看,忙着听,就是来不及想。阅读是锻炼思考能力的大课堂,中世纪欧洲百姓多数不识字,任凭红衣主教和牧师忽悠,甚至要花钱买进天堂的通行证。后来在咖啡馆里出现了阅读小说的民俗:一人读,众人一边倾听一边议论,于是开启民智,有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62.
陈健 《教育》2012,(4):27-28
近代中国的命运多舛,注定使早期的思想先驱们开始从“开启民智,振兴教育”来寻找中国的出路。当“新式学堂”在旧中国生根发芽后,教育改革之路已蔚然成风。继新文化运动以后,平民教育、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教育独立等诸多思潮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在教育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们身体力行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这一时期的国民教育教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晏阳初的定县实验、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运动、陈鹤琴的儿童生活教育实践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3.
王静 《青年记者》2012,(8):75-76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办.其创办人英敛之是一个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他办报的目的就是:开官智、开民智、开女智.该报在创刊号中就强调“本馆以开风气、牗民智为主义”,体现了《大公报》独特的办报理念.本文主要讨论《大公报》宣传不缠足运动所做出的贡献,试图解析《大公报》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如何宣传这一活动.虽然近年来学界对《大公报》的研究很多,但是笔者想着重讨论《大公报》不仅积极宣传不缠足运动,而且参与其中,将报纸的主张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64.
清末推行"新政"期间,直隶当局于京师创建了两所"小学堂工场"(或称"工场小学堂"),将职业教育提前至小学阶段,既为解决贫民生计,也使为社会培养的劳动力"不致为无意识之工匠",使之"具有学生性质"。不数年"工场"停办,"小学堂"仍在,其停办原因却尚未发现可资说明的史料。  相似文献   
65.
一百多年前,温州中学就诞生在秀丽的浙南大地上。从那一刻起,她就奔涌着独特的文化血脉。被章太炎赞誉为“三百年绝等双”的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为了开启民智、富强国家.  相似文献   
66.
长沙晚报是市委机关报,就评论而言,自有权威性,但"晚报特色"则往往是其短.在新的媒体环境下,长沙晚报不满足于<星城夜谈>、<百姓论语>等专栏评论,于2006年推出了由长沙晚报理论评论部、网易新闻论坛、星辰在线、星沙之声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专栏<你说话吧>.它以"民声、民意、民智、民生"为宗旨,是通过多媒体联动,兼采网络与广播优势进行立体传播的时评版.  相似文献   
67.
从西方传来的“民主”观念在近现代中国变成了所谓“民智”问题, 这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障碍。本文认为, 这是外来的民主观念在适应中国需要与国情过程中的一种变异, 是同中国社会落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与政治不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68.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教育活动是其社会政治改革的突破口。这一选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理智的深层性和最终突破的可行性。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从某一种原因上看,应是戊戌维新志士宣传教育活动的迟效性结果。  相似文献   
69.
吴秀群 《文教资料》2007,20(26):64-65
梁启超在资产阶级改良活动中,认识到民智的重要性,提出自己开民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养新民的思想,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对我们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0.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