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NCLB法案在17年的实施中,在提高学生学术成就、缩小不同族裔儿童间的学术差距等方面对美国的公立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所有儿童提供在公平基础上的高质量教育,使它超越了单纯的教育立法而成为具有民权意义的法案。伴随美国新总统的就职,NCLB法案的未来走向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2.
63.
雷颐 《东方文化》2001,(5):67-74
在伟大的“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许许多多化、思想的巨人,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巨人如群星璀璨,永耀人间。其中不少人不仅仅是在某一方面,而是在艺术、哲学、学、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因此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64.
试析施存统的民权革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存统是国共合作时期较早的跨党党员。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他以总理信徒的身份开始宣传与研究三民主义思想。国民革命失败后 ,他及时地分析了革命的形势与革命的性质 ,认定中国目前处于民权革命的阶段 ,并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权革命的见解 ,为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弘扬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5.
民权学说是梁启超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说是不断发展、不断升华的思想体系。梁启超的民权学说可以从两个时期来考察,一是戊戌维新时期,一是流亡日本时期。前期主要在于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开通社会风气,实现“君民共治”,而后期融入了主权在民论、自由平等观、国民国家观。梁启超以报刊与西书为宣传媒介,以学会与学校为宣传场所,因时因地制宜,使民权学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对社会进步、国人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6.
陈独秀对资产阶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及共产党内民主有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但他本人没有走进上述任何层次的民主。要真正实现人民民主,必须消除坐而论道的陈独秀作风,这就是历史给予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7.
从知行辨证发展关系观照近代史历程是一个恰当的角度。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目标是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民族前途命运的第一个真知识。以劳工阶级为依靠进行反帝反封建是中华民族获得的关于近代史的第二个真知识。中国共产党是近代史两大真知识的坚持者,因而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意义主要在于对近代史革命经验作了总结,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史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现当代史的任务应是发展与增强“民族、民权、民生”。  相似文献   
68.
长期以来,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可怕实践在于:将民权、党权与政权作为分裂的个体加以对待。我们没有或很少意识到,任何一种权力都不是绝对的。这也就是强调,必须合理合法地界定党权、政权与民权之间的边界。  相似文献   
69.
近代中国的宪政思想与中国传统柏涉不多,主要来自西方,晚清重臣张之洞正是在中体西用的思想范式下,接触了西方的宪政制度,而他对宪政的理解,并没有摆脱儒学的烙印,他对议院、民权、立宪的理解,也印证了他忠诚卫道的儒臣本色.  相似文献   
70.
在西欧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框架内,三种文化基质所内涵的平等观念是其政治文化中民权意识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教、俗两大政治势力磨擦和冲突的展开和深化,基督教神权观念的价值不断遭到贬损,从而使中世纪的民权意识逐渐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表达方式,并因此而构成了西方控工政治文化的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