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5002篇
科学研究   412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184篇
综合类   190篇
文化理论   79篇
信息传播   528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52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456篇
  2014年   1032篇
  2013年   928篇
  2012年   1207篇
  2011年   1179篇
  2010年   1027篇
  2009年   914篇
  2008年   1094篇
  2007年   673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几年,电视新闻界刮起了一场“民生”旋风。可以说,民生新闻带给电视新闻界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一、“民生新闻”生存的燥热状态民生新闻现在是怎样的一个生存状态呢?从受众来说,对于大部分民生新闻的节目还是比较欢迎的,这主要是通过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来反映的,但也不排除个别电视台民生新闻做得很失败,受到观众的唾弃。从电视台来说,没有冷静地面对这一现象,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受众分析,作出科学决策,而是纷纷上马民生新闻节目,使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状态。江苏有《南京零距离》,安徽有《第一时间》,湖南有《都市第一时间…  相似文献   
62.
民生新闻是报道大众生活事实、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模式。因而贴近感是构成民生新闻与民众相关的要素。地域上的贴近。身边的人物和事情上了电视,当然会让当地民众感到新鲜。哪怕是家长里短、街谈巷议,都会让民众兴奋。但这种兴奋显而易见不会持久,因为地域上的贴近是相对的,也是需要媒体巧妙拓展的,不能机械地理解地域贴近。媒体要抓住“贴近”做文章,制造涟漪效应。为了达到使受众有地域上的贴近感,要注意两点:一是把远在天边的事情叙述得近在眼前。现在的世界开始步入地球村时代,因特网使民众与周围世界的远近亲疏,不再单纯地是地理距…  相似文献   
63.
温晓明 《新闻三昧》2006,(11):35-36
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听取方方面面的情况汇报和意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会议也因而成为新闻信息的集散地。因此,会议报道也就成为媒体发挥耳口喉舌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来,会议报道不仅在党报,而且在各生活类的报纸上,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版面,成为媒体的重要报道内容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报刊版面上的会议报道却存在着一些令人不满的问题——其内容不是某某领导强调,就是与会者一致认为;不是会议议程的照搬照录,就是领导活动的顺序排列;不是文件的翻版,就是讲话稿摘引。这样一来,会议报道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6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理念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具有宏观视野。具有时代特征的出版理念是一种重要的出版资源。  相似文献   
65.
王晓明 《视听界》2006,(2):4-11
“领先一步”,这句人们熟知的广告语,放在《南京零距离》,放在江苏城市频道,是再合适不过的了。4年多前,当业界还在照搬央视新闻模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星星点点的荧屏都在播放当地版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的时候,《南京零距离》腾空而起,惊动了中国电视界。一个新鲜的名词“民生新闻”就此在中国新闻史上定格。这两年,全国各地的电视台都在大战民生新闻,民生新闻的创始者江苏城市频道,却已经在悄悄地调整战略,将《南京零距离》的品牌效应放大到整个频道。一个先前半死不活的省级地面频道,如今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收视高地、创收大户。[编者按]  相似文献   
66.
孔祥福  严华 《新闻前哨》2006,(10):44-45
2006年2月底以来,《楚天金报》连续推出了几组值得关注的热点民生新闻:《乙醇汽油用得好吗》、《“一炉烧饼”引发的反思》、《关注老通城命运》、《餐饮发票,说声要你不容易》、《关注武汉驾培市场》、《香辣虾火爆的背后》、《玫瑰陷阱到底有多深》、《少用塑料袋重提菜篮子》、《武汉气象观测站无奈搬家》、《土味野味,一个美丽的概念》、《菜场的秤怎么了》等等。这些报道大多引起较强的社会反响,有的被省委及武汉市委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并批示;有的被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题表扬;有的被评为一季度湖北新闻宣传好稿;有的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促进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的还演化成一场公益活动,正持续广泛地开展……  相似文献   
67.
对平民生新闻,目前学界还有很多理论争论,它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它到底是一种新闻种类还是一种理念和情怀,民生新闻与传统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的关系,民生新闻与市井新闻的区别以及操作上可能存在的误区等问题,依然令人困惑。但这并不影响业界对它的青睐。民生类新闻节目、民生类新闻版面纷纷亮相:吸引了大量受众的眼球。本文试图对这一热潮出现的原因做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68.
张霆 《新闻传播》2006,(5):12-13
近年来,“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新闻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新闻业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新闻学界对其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研究与探讨。在这些具体实践与相关讨论中.我们发现,民生新闻仍有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讨.比如.如何提高民生新闻品质问题、民生新闻里的轻农问题等等,为此,本刊特推出一期专题研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69.
徐荣华 《中国广播》2006,(12):83-83
2006年4月3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谈话类节目《今晚六点半》,每周一至周五18:30到19:00播出。《今晚六点半》主要通过民生的视角来反映、评述百姓关注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和生活现象。节目采取三人谈话形式,主持人结合最新资讯向听众提供谈话的引子,用知识者的身份、用脱口秀的方式去传达这种资讯,在谈笑中辨析事理,并激发人的联想。为了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扩大社会影响力,《今晚六点半》打造主持群的概念。在节目中,既有学识  相似文献   
70.
王萍 《新闻传播》2006,(9):39-39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于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报道。 2002年底,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在创办的《第一现场》栏目,多数的新闻属于典型的民生新闻。从2005年11月改版后的《第一现场》栏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节目更贴近民生,笔者现以《第一现场》为例,谈一谈个人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