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62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康宁 《教育科学》2002,18(3):14-18
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准入性知识”,“开放性知识”,“速变性知识”。与之相应,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的学习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功利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及“全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花山崖壁画的绘画造型构图、色彩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来自原始宗教、原始巫术构成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原始社会、原始文化的构成因素,从而以原始艺术的符号化形式承载壮族先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表达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目的性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呈现出他们的生存、存在、生活状态及其发展历史,具有艺术人类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谁知我心     
石羽 《课外阅读》2011,(2):20-22
我搞了多年心理学教育,深深懂得"代沟"的永恒性。社会进步的活力,就是由两代人的心理落差激发出来的。可是我万万想不到,在我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代沟"正毫不迟疑地闯进我家。  相似文献   
1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两句耳熟能详的话使我们深深地懂得,“读”是语文的精髓,学习语文就是要能说会道,文笔流畅。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有实用性技能的一面,又有文化永恒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孔子的审美主张是尚用崇实 ,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审美观。他的“兴、观、群、怨”说和“思无邪”的审美判断 ,都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具有浓厚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齐梁时代思想文化背景、诗赋体例自身特点出发论证了齐梁文学的功利性,并指出古文运动文学意识的增强则是对这种功利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区分、选择和对立是和社会等级次序的区分、选择和对立相互对应的,反映的是社会的功利性目的。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内容是和消费者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消费的公共话语系统操纵下的功利性的审美实践。审美趣味的区分是相对而言的,这不仅仅反映在当下的共时层面,而且也反映在历时性的趣味变迁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教授语文课时,总习惯于寻找课文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表达了……,其中心思想是……”似乎成了时下中学教学过程的目的。这个带着明显功利性的教学思路,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主题先行地进行教学。比如,拿鲁迅的作品《药》来说,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它的内容反映的是清末一个小商人华老栓用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终于没有治好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文化乃通一切界而又不限于一界,因此,文化是一种渗透并体现于不同实存领域中的“柔性的”创生力。文化的这种“无用之用”特性折射出了文化发展的功利性。从深层次看,文化的“无用之用”表现为一个由某种地方性和特殊性而不断趋向于不同层级的普世化的展开过程。文化所取义普世化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共通性”,由文化的这种“通”性义来重新审视“全球化”,“全球化”进程实质上已铸成了社会发展和人类存在趋向于无节制的“消费性”,而儒家文化的生存节制意识正可对目前“全球化”的过度“消费性”偏向起到补救作用。建设现代意义上的儒学和文化形态必须走出两个误区:1.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共时性的层面,而忽略其个性和历时性的意义;2.关注儒学的教化和实践特性和功能的同时,倡导重建制度化的儒学,倡导建立儒教并定为国教。要培育三种文化意识:1.要努力创造儒学的当代形态;2.致力于重建儒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3.注重“以身体道”群体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