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永明延寿是五代时期著名的僧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了永明延寿信仰净土的缘由,认为永明的净土信仰是理所必然,势所必至.进而依据永明延寿著述,考察了其净土信仰的具体内容.并从中国净土宗和净土思想的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对永明延寿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江淹才尽与永明新变文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朝时期文学追求新变的思潮很盛,永明体诗歌便是这股风气影响下的重要产物。而江淹的文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复古色彩,他对前人借鉴较多,对永明体诗人缺乏认同,江淹才尽便是永明文学思潮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门阀制度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的南朝寒士诗人的创作形成了奇险、明快、清丽等与自身经历相关的独特风格,对诗歌创作乃至诗学发展影响深远。钟嵘以士大夫为尊的心态以及狭隘的尊雅审美趣味影响了他的审美标准,导致后人对他为某些作家的定品颇觉不公。  相似文献   
14.
南齐永明年间,社会阶层、社会风尚和政治状况发生了变化,它们从不同方面对文学活动起作用,促成了文学风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宫体诗是梁中叶特定时代里的新变文学。它的形成与前代诗人的探索紧密相关,既受刘宋以来民间乐府风格的影响,也与永明诗人在新体诗创作风尚、诗歌技巧等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所以,我们有必要理清宫体诗对前代诗歌的继承以及在梁中叶兴盛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南朝永明时期,诗坛审美趣味从刘宋元嘉时期的追求"富丽"之美转为追求"清丽"之美.永明诗歌之"清丽",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自然和谐和情感的细俗通透.诗人对诗歌声律的高度重视推动了永明诗歌语言向音律协和方向的发展.永明诗人更为内敛的情感体验和对乐府民歌的喜爱,使永明时期诗歌中的情感变得细俗.在情感表达上,永明时期的诗歌佳作实现了诗歌语言的意象化,代表了诗歌创作艺术的一次飞跃,同时也以其清丽风格给当时的诗歌评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谢月兆是南齐时期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但是,近四十年来,对谢月兆的研究是相当不够的。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将谢月兆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创作情况钩辑得充分些,展示得全面些,同时,也注意把谢月兆放到中国文学史和南朝齐、梁文学现状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月兆  相似文献   
18.
南齐永明年间大规模和市 ,只有永明六年十二月一次 ;因梁益地区与长江中下游经济联系尚不密切 ,交广地区则开发不足 ,故不在此次和市范围之内 ;此次和市府库出钱亿万余 ,可买布百万匹 ,或买米五百万石 ,超出当时京师仓储数倍 ,可谓规模巨大 ;如此大规模和市 ,且主要集中在三吴地区 ,这从一个侧面证明 ,三吴地区在宋齐之交已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新生的经济重心  相似文献   
19.
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实现了从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转变,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它出现之时起,历代士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新思潮及新的学研究方法的涌入.对永明声律论的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综观20世纪对永明声律说的研究,在四声究竟肇始于何人、四声与五音之关系、四声八病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八病”的具体内容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的分歧,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明其源流,究其原因,推动未来的永明声律说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永明延寿的"因果无差"观在《万善同归集》中明确提出:因果之间存在着事相异时和性理同时的一体无二的中道圆融关系,因果律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爽,对其态度应既不偏空,亦不执有。延寿还主张因果互依相待,身心乃是造业之因,亦是果报承担者,其间"我"不能为。其"总别二报"说阐明第八识具引业力而令众生感生五趣、四生等异熟总报,前六识具满业力而使众生感得贫富等别报,别报业力能助发总报,有无"烦恼分别"乃是业报根本,其间的因果报应丝毫无差。其"现生后三报"论圆说了今生勤苦却无克证、修善得恶而作恶得吉以及梁武帝归凭三宝却困毙等似有悖于因果律的现象。有因必有果,只是因果有时候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