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62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英语表达中的“汉化”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本质上着重分析它们的差异,揭示出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杜绝“汉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2.
本文第一节论述古代北方民族中,先秦时期的及秦汉以后的各族,如“戎”、“狄”、匈奴、铁勒、突厥、回纥、蒙古等,均曾普遍存在同化与被同化现象。第二节论述古代北方民族间同化与被同化的几种类型:一是没有入主中原的;二是入主中原的;三是辽、金、元王朝的契丹、女真、蒙古。第三节论述汉人被北方少数民族同化的事例:一是因投奔北方民族地区而被同化;二是因被俘掠而被同化;三是因在北方民族地区居官,世代相传,“因习其俗”而被同化。  相似文献   
83.
外来词进入汉语有一个汉化过程,但是,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是不同的.外来词进入汉语之初形式不一,通常情况下是汉化程度高的形式被最广泛地接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外来词形式的选择呈现出与汉化相反的倾向,相当一部分词,人们选择了汉化程度低的形式.这种反汉化倾向背后,有着社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84.
继"矮黑人"之后,台湾的原始住民是高山族,他们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高山族在明清时代,一直被称为"番族".他们分"生番"与"熟番"两种.前者是有猎首习俗,后者是没有猎首的.但现在多是汉化,忘了母语,所以都是熟番.如日月潭的邵族,在日据时期已归化不再猎首了,故称"化番",在户口簿上记载为"熟番".  相似文献   
85.
姓氏是人类血缘关系的标记,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交错杂居,少数民族不断汉化。蒙古人冠汉姓现象,便是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6.
侗语发展的危机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大林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41-42,48
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出现了危机,现在正在面临着考验。侗族作为有近300万人口的西南少数民族,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民族显著特征之一的侗语如今却面临着强势语种的挑战,其发展日益呈现出自身萎缩而走向异化的态势,也产生了危机。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87.
北魏以来,少数民族多次统治河朔地区,但汉文化仍独高于北方。然而到唐中前期,由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汉文化在该地区渐渐衰落,导致了该地文化主导倾向从“汉化”到“胡化”的变局。  相似文献   
88.
汉化是北魏政权发展的主流,且往往伴随着专制皇权的发展而发展。北魏反对汉化的人主要是鲜卑贵族,他们的利益大都和旧式的游牧经济有关,因而反对汉化和专制皇权。孝文帝时期,北魏的汉化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孝文帝的汉化在选官上只重门阀不重才能,重文轻武,最终导致北镇下层士兵起义,政权被北镇豪强酋帅集团所推翻。  相似文献   
89.
自五胡乱华以来,北方民族曾多次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面对庞大的汉族群体和成熟的汉文化,少数民族几乎毫无招架之力最终都被汉文化所同化,当然满清也不例外。但这种观点仅是从汉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的。事实上清朝统治者担心汉化会威胁其统治根本,统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抵制汉化的。  相似文献   
90.
刘一菡 《大观周刊》2012,(41):46-46,66
本文通过对佛教的传入及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进行介绍,阐述汉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演变,通过分析佛寺的建筑特点,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