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探索,现代汉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汉字研究在字频统计和分析、汉字规范化研究以及汉字代码、汉字输入法等方面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2.
我们知道,教学汉字,如果掌握了某部首的音形义,就比较容易掌握与该部首有关的字。比如掌握了"艹"部首,就容易理解有草字头的字与草本植物有关;掌握了"木"字,不但知道带有"木"旁的字与木本植物、木材等义有关,而且知道"木"还在"沐"字作声符。这就是汉字学揭示的"举一形而统众形"之学习功效。以此推论,如果掌握了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字201个部首,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73.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具有"因义构形"和"因形表意"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作为语文教育最基础环节的识字写字,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有效识字的科学体系至今尚未完全建立,因此,本研究试图从有效识字中汉字学与相关理  相似文献   
74.
曾红 《中国教师》2008,(9):26-27
<正>原浙江省教育厅厅长邵宗杰曾在2006年4月23日召开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讲话中,针对目前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指出:"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以教儿童识汉字为起点,而是以教儿童学汉语拼音方案,学拉丁字  相似文献   
75.
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汉字学”知识,教学中违背了汉字科学。“汉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对识字教学既有理论指导作用,也有实际应用价值。小学教师只有掌握“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76.
《说解字》是中外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字学巨,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说》学居于我国传统小学的核心地位。加强《说解字》的研究,不仅具有光大《说》学、弘扬民族化和国学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77.
汉字文化学是汉字学的一个分支。汉字的构型及字义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文化学不仅研究汉字本身的文化意义,也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从当前汉字文化学研究的现状和成果看,多领域、多方位的研究无疑是汉字文化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8.
近 2 0年来“说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丰硕成果 ,既具有鲜明的特点 ,又存在许多不足。今后“说文学”研究必须加强系统性和专题性研究 ,与古文字学相结合 ,重视理论性和实用 ,建立计算机辅助研究系统 ,从而让“说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令人瞩目的国际化学科  相似文献   
79.
汉字学微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在进行微课资源开发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时间和需要,设计微课内容的不同侧重点,细化开发不同类型的汉字学微课,将讲解型、导学型、复习型、拓展型汉字学微课恰当地运用于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上,实现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0.
一、对照图文,析其形——形象记忆法 教学象形字最适用此法。因为有些形近字属于象形字,具有“象物之形”的特点。对此,已有汉字学家绘出一些象形字的参考图来帮助人们理解识记。我在教学中运用字形溯源法,先展示古文字形和相配的画图,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分析该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