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7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教育   30021篇
科学研究   2017篇
各国文化   162篇
体育   853篇
综合类   1212篇
文化理论   168篇
信息传播   3809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600篇
  2022年   721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551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472篇
  2016年   620篇
  2015年   1129篇
  2014年   2820篇
  2013年   2267篇
  2012年   2498篇
  2011年   2986篇
  2010年   2700篇
  2009年   2778篇
  2008年   3161篇
  2007年   2390篇
  2006年   1929篇
  2005年   1654篇
  2004年   1512篇
  2003年   1399篇
  2002年   1391篇
  2001年   1129篇
  2000年   755篇
  1999年   364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王国维曾提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的学术观 ,论者往往以之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出现的重要特征 ,从而将其看作现代学术的开山祖。其实 ,其学术观与国粹学派有很深的渊源 ,并且其论学重点在于为“中学”寻找存在的价值依据 ,而不在输入西学。而且他的学术观只在使自己的学术心灵得以安顿而取得暂时的平衡 ,他关于中、西学关系的论断并没有突破旧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旧格局 ,所以没有形成现代学术的新“典范” ,其治学方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实然”的现代学术相背反 ,所以说他并不能扮演现代学术开山祖的角色。但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化自有不可抹杀的贡献 ,其学术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恰在于可以纠正现代学术建立之偏。本文旨在从国学的角度谈王国维对现代学术的贡献 ,纠正以往在“应然”的角度来判断他学术观意义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3.
104.
一种在Word文档中快速输入生僻字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海蓉 《图书馆杂志》2002,21(8):42-42,41
本文针对在图书馆工作中,尤其在进行编目时经常遇到生僻字难以输入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快速易学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5.
106.
印数决策中的盈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意义上的盈亏平衡着眼于“保本规模”研究,本文则侧重于探讨印数决策中应秉持能盈则盈、该亏就亏的心态。忽略选题的市场行情,盲目追求盈利,人为地增加供货,最终将导致亏损加剧或者消减应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邑青 《出版科学》2002,(4):74-75
欧阳忠先生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他高中毕业就再也没有踏进学府,以后当过伞兵、工人,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当语文教师,80年代被推荐进入正缺人才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他的学历在人才济济的出版社太不起眼,可他在出版社却文章累累,是媒体、作家与出版社的沟通使者,还是省作协一位活跃的会员。现已退休的他,心壮情炽,笔耕不辍,并将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等报刊上的数百篇文章遴选出一本35万字的集子《情愫集》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110.
从曹禺戏剧观论其剧作之变化及其内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自己没有 ,评论界历来也没有从曹禺戏剧观内在矛盾因素的变动上及其剧作的基本模式上 ,来探寻过他的创作的发展过程及其陷入困境的原因。本文作者将他在研究古代文学中所创造的 ,并在其专著《文学史新方法论》中详细予以了阐述的历时性的历史与逻辑之统一的方法 ,引入到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中。具体地说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从曹禺戏剧观的三个因素 :写实、做诗与出戏的变动及组合上 ,第一次阐述了曹禺从《雷雨》、《日出》 ,到《原野》、《蜕变》以至《北京人》的创作过程 ,是一个沿着戏与真、诗与真以及戏与诗的矛盾展开的逻辑进程 ;在这一历时性的阐述之后 ,作者进而将曹禺这五部剧作划分为两种类型 ,从中抉发出曹禺剧作的内在模式 ,由此予以了曹禺这五部剧作以统一的理解。在上述分析中 ,本文又一方面从曹禺创作的基本模式及其戏剧观之内在矛盾的日益暴露所造成的艺术困境的加深上 ,另一方面则从三十年代初期到四十年代初期文艺潮流的变动上 ,说明了曹禺上述创作模式之必然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